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蠹》作为韩非的代表作而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对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很有好处,然而作为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深邃的思想对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了便于中学生的理解,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蠧》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课本上的注释有的较详尽,有的地方显得粗略,有些学生尚难弄清部分词句。因此,本文试对《五蠹》作点补充注释,以利于对该文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其中“以为民先”课本注为“带头干”,这是意译,落实到具体字词,有些学生就搞不清了。其实这句  相似文献   

3.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5.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人,与李斯同是法家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反潮流的一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个小国、弱国,当时正处在亡国与更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韩非看见韩国外受强国威胁,内有儒家学派的严重危害,国乱民贫,亡在旦夕,屡次上书韩  相似文献   

6.
(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这句话,本来是极言禹虽然为大王,但劳苦依然,以致于股(大腿)、胫(小腿)上都长不出汗毛。胈,课本注释为“大腿上的肉”,这个解释似乎有理,而当笔者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相似文献   

7.
新近教高中第三册《语文》《五蠹》篇,备课之中,发现课本注释及人教社“教参”很多疑点。现草列四疑,求教于语文界同仁。“修古”疑课文第一段有“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句。对于“期修古”,注释曰:“期,希求。修,远。修古,远古。”这样解释,翻译起来,就得凭添几个中心词进去,才能使意义明确:“所以,圣人不要求(学习)远古的  相似文献   

8.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9.
《五蠹》是韩非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韩非所主张的历史观、道德观及法治观。课文虽是节选自《五蠹》全文的开头部分,但是在结构上,还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整体,从列出论据到得出结论,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井然,充分体现出韩非的论说风格。其中有两个论说特色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教学中也应引起我们注意。一、据史引论持之有故《五蠹》在论说过程中,十分讲究“论”与“史”的关系。作者在文章中对每一个结论的引出,都据之于充分的史实材料,对每一个观点的阐述,都来之于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在阐明观点,得出结论,并在使读者接受这样的观点,信服这样的结论之前,作者并不急于一开始就把观点、结论强加于读者,而是着意于先让读者对史实材料有个明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三册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下称“教参”)。对课文《五蠢》的几处注释或译文,均觉有欠妥之处,特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故人重之”课文第三段有个复句:“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把“故人重之”译为“同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此译欠当。复句第一个层次,根据古之天子养薄而劳  相似文献   

11.
韩非的学说综合了申不害的“术”、商鞅的“法”、慎到的“势”而加以发展,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五蠹》一文节选自战国后期韩非近七千言的《五蠹》一文的前一部分。编入课本时划分为八个自然段。《五蠹》根据古今变迁的实际情况,论证了法治的合理,指斥当时的学者、言谈家、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五种人为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五蠹》(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代表作,文中有些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变成一个双音词,若不正确理解,就会产生歧义,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例如: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政治”在这里是两个单音节词,“政”指“方法”、“措施”,“治”是“治理”,可译为“用古代帝王的措施治理当代的老百姓”。现代汉语中“政治”是一个双音节词,如果不加分析,势必闹出笑话。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五蠹》的个别注释欠妥,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原文内容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的理解.现提出来与课本编者商榷.“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原注“作,兴起.”这种注释是否正确?我们先看下面的几个句子:“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文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恒由此作.”(《西京赋》)“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在古代文献中,“作”,或训为“起”,或训为“兴”,或训为“始”,或训为“生”,或训为“治”,或解成“为”,等等.但是,它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段玉裁的《说文》“作,起也”注,在引证古书中各种注释以后说:“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这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描述自然现象当“发生”、滋长”解释外,作为人事行为,它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兴事之辞”,即兴起功役之事.“兴起”是个多义词,  相似文献   

14.
《五蠹》中有一段话:“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其中的“故人重之”如何理解呢?理解不同,则诵读不同,句意翻译当然也迥乎不同.人教社编纂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参作如下理解:“故”,形容词;作“旧”“旧时的”讲,是“人”  相似文献   

15.
《五哥放羊》是一首著名的陕北名歌,因其曲调优美、旋律欢快、风格独特、脍炙人口等特点。所广为人们传唱,广为人们喜爱。其流传地域主要是在:晋西北、陕北、宁夏东北、陇东及内蒙古西部一带。很多名家都曾演唱过这首歌曲,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原生态歌手阿宝、"甜歌皇后"李玲玉、女高音歌唱家于文华、"民歌状元"龚琳娜、女高音歌唱家张也等都曾演唱过这首歌,由此可以看出此歌的确是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五蠹(节选)     
<正>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仁义而习文学。仁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相似文献   

17.
《五蠹》是韩非阐述自己政治思想观点的一篇力作。课文(节选)是全文开头部分,可看作一篇相对完整的政论文。全文不但思想观点突出,而且写作特色鲜明,主要有如下三点。一、运用多种事实,使论证充足有力本文的基本观点有个重要的中介概念——“事”,“世”(时代)与...  相似文献   

18.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战国末期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他全面地总结了前期法家及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实行社会变革、反对奴隶主复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五蠹》就是代表其法家思想和政治路线的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韩非不仅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前辈法家的进步历史观和一系列法治思想,而且提出了一条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的正确路线。当前,在批林批孔运动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认真研究《五蠹》,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大有益处的。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一开始就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到了韩非所生活的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借助奴隶起义的力量,经过反复较量,已经基本夺取  相似文献   

19.
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何也?病机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可见,古人告诉我们,求本的方法是:细心掌握疾病发生演化的机要.无论内伤、外感,病变的关键多是人身之气血运行不得其常,即"血气郁结".  相似文献   

20.
整个交响曲从头到尾贯穿着尖锐的斗争,那就是英雄的人民向黑暗势力进行英勇的搏战,最后是人民获得胜利.交响曲从四个响亮的、震撼人心的音响开始,这是"命运"的典型,这个音型贯穿了整个交响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