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首创培养大学生老板的"创业学院",他坚信考试好是好学生、创业好也是好学生,他标榜高职学生也有荣耀人生……作为一名普通的职校管理者,他的创业教育理念与实践赢得了职教界、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在实践中探索出创业教育的"义乌模式",赢得高职教育"创业教父"的美誉.他就是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  相似文献   

2.
"三好"学生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学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学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相似文献   

3.
"三好"学生     
蒋正兴 《初中生》2006,(14):29-31
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学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学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相似文献   

4.
他是个教学能手,讲课深受学生欢迎.从事物理教学30年,他秉承"平民教育"的理念,采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教学.他教的学生,中学毕业了很多年,每每相聚,谁也不会忘记提起他讲课时独特的诙谐幽默.  相似文献   

5.
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站在黑板前,面向全体同学,被他座位所在一行的学生,一个个轮流来刮一下鼻子…….这是老师安排的.因为他没有完成作业.课后,这个被"臊"者,逐一追辅课上刮他鼻子的同学,伸手也刮一下鼻子,并且理直气壮地说:"还我……".其中有告到老师那儿去的,他在老师面前也没有让步:"老师,还我……"这是一件真事.学生向老师讨帐了.当听到"老师,还我"的呼唤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他要求还他什么呢?仅仅是举手之劳刮一  相似文献   

6.
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听"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听",如果忽视"听","写"的能力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有一回我问学生,学校为什么点名批评这么多班级?学生说,是上次集会时纪律不好,很多同学交头接耳,还有的在下面看课外书,场面有些乱.但学生也告诉我:那次专家报告讲的内容教科书上全有,而他不了解中学,以为我们没有读过,或者以为我们没有读懂;他一股劲儿地在那里讲,既浪费我们的时间,也浪费了他自己的时间;我们认为他到一个地方做报告,应当先了解一下听众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打食与等食     
当然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不编制练习题,只选用、购买别人编的练习题,自己不主动"打食儿",只吃"等食儿".他们的学生呢,也只是吃老师给的,也是"等食儿".如此教学,学生岂不成了"填鸭"?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说,语文老师上课就像喂猪,你喂他什么,他就吃什么,所以要喂他有营养的饲料.虽然这个比方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师应该选择有营养的语言材料交给学生,但我仍然反对这种说法.学生不是猪,教师也不是饲养员.学生有他的能动的理智的选择,他有拒绝你所强加的"饲料"的权利,你一味地强加给的"饲料",就是强加给学生吃"等食儿"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8.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9.
事情虽然过去四年了,我却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对学生"叉叉"了事了. 四年前,陈小伟是我班一个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连模样儿瞧着也不顺眼,是那号"鬼见愁"的人物.我坚信,在学校师生中,他远要比我们有的老师闻名.接手他以后,我奚落他的次数比正眼瞧他的次数多.我恨医学还不够发达,要不给他修修脑就好了.  相似文献   

10.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名为"调皮捣蛋的学生",说得是班中有一位平时最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也是被教师及同学认为是最捣蛋学生,每次上课他总要找些无关于上课的内容"找乐",老师有时也拿他没办法.一天老师在上语文课,内容是"曹冲称象",称赞了年仅七岁的曹冲聪慧过人,他用"大象赶上船,再赶上岸,然后抬石头,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当老师问同学们:"曹冲聪不聪明?"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聪明",只有那个调皮蛋自言自语地说"他笨死了",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对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个调皮的学生低着头,已无心再听课了.课后这位教师和他交谈了一下,这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  相似文献   

11.
高金平 《班主任》2001,(9):28-28
一次上政治课,发现有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而是在画一幅我的人头漫画,旁边还写有"此乃高老头也"几个字,并得意地递给了同桌同学欣赏.当我走到那位同学旁边时,他一下子脸红耳赤,很是紧张.我接过画看了看,用欣赏的口吻说"真不错,还有一点像",然后把画交还给他.这位学生感到惭愧、内疚,也很感动.从此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专心,作业也很认真,成绩不断上升,各方面进步都很快.  相似文献   

12.
杨老师是学校的初一语文老师.提起他老师们都说他有点怪怪的,有点与众不同,用现在学生的话说有点"另类". [另类表现一]这人特"懒".刚开学就对学生讲,不要期望我给你们讲多少,不会先思考,再不懂可以讨论,讨论还不懂再问我.别的老师整天忙着上课,批改作业,而他却大胆放手,作业让学生帮助改,让校长最不放心的是他还让差生帮着改.课堂测试的批改也让小组长给"代劳"了.别的老师给学生讲解生词,范读课文,而他却让学生在开学时人手一册字典,每课的生字词自己查.课文他也懒得读,让学生每人来一段,好的表扬,差的鼓励;中心思想、段意从来没有给学生讲过,而是提问学生,本课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每一段用自己的话说是什么意思?一节课下来,没讲几分钟,就连元旦晚会也让学生自己组织,但总免不了被学生邀请引吭高歌一曲.  相似文献   

13.
王惠君 《班主任》2004,(7):30-31
对于王小兵,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刚到学校就听说了他的许多劣迹:上课捣乱、逃学、撒谎、顶撞老师等,老师们谈到他都摇头:"这种学生,谁碰上谁难受!"他现在是高一(6)班的学生,是学校有名的问题学生,从校长到任课教师,都对他无可奈何,工作做了不少,就是没有好转.看着任课老师们那"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暗自庆幸他不是自己的学生.可是万万没想到,最终我和他还是"聚"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学生出了问题,如果我们不从教育本身查找原因(这里指的教育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一味地责怪学生,这种做法只能把学生推向更多的问题方面.有的教师常常埋怨:"我跟他谈了多少次了,他就是不改,真没办法!"有的老师说:"我都讲好几遍了,他还不会,也太笨了!"  相似文献   

15.
"我要是杰克逊就不让他干活,看他怎么办!"学生大笑,我也笑了,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读到这句话,我心头一震.  相似文献   

16.
刘成 《少年文摘》2012,(11):62-63
我知道这个学生心里有我,因为当初我给了他太多的关照。只是……办公室里的龚老师德高望重,但他常常自嘲:"咱就是一个没有回头率的老师。"我们偶尔背地里也谈论他。"真是的,龚老师咋就是没有回头率的老师呢?""他对学生也不赖啊!""也许,他对学生太严厉了。"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在班队活动课上对学生进行"勤俭致富"方面的教育时,有一个学生与我唱了反调.他说:"摸彩中奖也是正常而合法的致富门道,而且政府也是提倡的."  相似文献   

18.
朱伟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Z1):33-35
"横眉冷对千夫指",战斗的鲁迅,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的鲁迅,也把他那锋利的匕首和投枪投向了陈腐落后的、反动的中国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先生一直把教育界作为他主要的战斗阵地,使他成了一名反对旧教育的英勇战士.在浙江,他反对封建顽固派夏震武推行的奴化教育;在北京,他是女师大进步学生运动的向导;在厦门,他与既崇洋又尊孔的厦大校长激烈交锋;在广州,他怒斥国民党政府"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积极营救被捕的进步学生,失败后愤而辞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大量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正是这些,构成了鲁迅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他的"匕首和投枪"的风格也是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开学伊始,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回响,迎面又是45张陌生的小脸.45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我带着微笑将我的新弟子们扫视了一遍.忽然,一张熟悉的脸映入我的眼帘:"鼎鼎大名"的丁某某.三年级时,他的班主任为了减肥在课间跳绳,正好旁边也站了个胖胖的男生在跳绳,只听他大喊一声:"看呀!两只肥猫在减肥啊!"旁观的老师与学生哄堂大笑,他老师气得七窍生烟,一把揪住他"立壁角"示众.当我再瞧见他时,他正站在墙角挤眉弄眼,朝围观的同学做鬼脸呢!读四年级时也时不时听到他的一些"光荣事迹".比如他上课爱插嘴,好为人师,至于恶作剧、捣乱的鬼点子,更是不断翻新.  相似文献   

20.
静待花开     
"慢养孩子"是我国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身为人民教师,我认为这句话在我的工作中也同样受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六年.刚入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过不同的学前教育且性格迥异,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后期的在校学习.对于小学学习生活,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慢慢适应.但也有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张扬,或内敛,需要教师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爱心.如果你减少了礼物和对他的关注,他一定会用一种比较独特的方式告诉你他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