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产生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需要全球公民。全球公民不仅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并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全球的公平与正义、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全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权和人道主义教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得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都遭遇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球公民社会,从合作主体、合作层次、合作形式、合作理念等方面展示了一种适应和体现着全球化时代权力多元化、价值多样化、权利民主化等发展需求的新国际合作观。纵使面临着相互关联的独立性、代表性、合法性困境,全球公民社会的国际影响已日渐增强。特别是公共外交理念的兴起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出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的多元化策略调整。因此必须抛弃"国家中心"主义的藩篱,注重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合作、全球治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国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从而凸现日益"衰弱"之迹象。哈贝马斯立足欧洲,用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初步探讨了关于全球公民社会的构想。他的构想与民族国家及全球化相紧密联系,不仅努力描述现实政治,而且力图通过对全球秩序的重新定义来勾勒人类社会的未来,积极发展了全球化理论。然而,不少学者对他的构想的现实可靠性和立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4.
何晓芳 《文教资料》2011,(33):134-135
民族国家一直是现代公民教育研究的基本单元。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积极的践行者的身份参与民族国家界限之外的各种事务的“全球公民”的出现,既是对现代公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有益补充,又是对民族国家公民教育体系的根本挑战。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中国公民社会是国家主动退出公共性领域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为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6.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形成和流行于 1 7— 1 9世纪上半叶 ,在 2 0世纪 80年代重新复兴 ,90年代持续升温。它起初被视为改革斯大林全能国家模式的出路 ,后来又受到改革国家并调整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要求的推动。复兴以来的公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人们在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更全面的认识 ,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受到重视 ,研究范围极大地拓宽 ,全球化公民社会的前景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公民资格、公民资格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性特征规定了公民资格的教育方向。公民资格教育要完成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方面要培养行使公民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性。今天,虽然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挑战,但并没有否定民族国家的公民资格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入,市民社会也进入了全球市民社会的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是全球化的三个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它又以其经济,政治功能反作用于历史,全球市民社会有其相对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发展过程,因而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它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由于现阶段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绝对优势而具有资本主义的不少特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面对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首先是应该冷静观察,积极参与;其次是不应怕,不应压,而是要进行推动和引导,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溶入全球化的潮流和国际主流社会,从而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设置到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都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重新完善现有的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要对其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学公民教育实施平台.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公民社会的话语开始兴起.然而就何谓全球公民社会以及它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引来热议.在乐观派看来,全球公民社会不仅是复杂全球化历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它将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以及制衡全球市场体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怀疑派或批评家那里,全球公民社会则是一纯粹的"乌托邦",或者是经过精心包装的词汇,实质是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新的殖民.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经济全球化,学术界已作了多视角的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几个方面的时代特征: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资本全球化;4.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全球化;5.市场全球化;6.区域经济组织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促进国家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2.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3.推动区域内国家联合。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塑造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国家政府机构和大众媒体的事,然而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市民社会的日益兴盛,民间传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将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在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好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近年来,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接连不断。“反全球化运动”体现的是一种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情绪,甚至主张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抵制。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由世界力量共同推动的,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反全球化运动”不可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在于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对于公与私关系的处理.其中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公德与私德以及公民与私民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这四对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也是衡量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每个公民对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也是公民社会发...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应当是既有行政法律关系又有民事合同关系的复杂体.对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应该由行政法来调整,而民事法律关系则应由民法、合同法来调整.对于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全面认识,有利于高校"依法治校"理念的实现,使其行为更具法律关怀精神,减少师生之间因不平等的行政管理造成的争端,更加有利于高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治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过程是由公共权力机构为梳理社会公共问题、整合相关利益关系及开展相关公共服务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其目标群体主要为具体的公民个体.在公民个体与公共权力机构之间的利益传达与政策反馈路径中,公民社会扮演着中介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政策自身的理性追求与完善,一定程度上诉求并保障了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完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而公民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非严格标示词、严格标示词与强严格标示词的区分为基础,克里普克对必然性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同样,克里普克对本质的探讨也是以标示词的明确区分为基础的。因此,本质与必然性应当具有密切的关系。的确,以必然性的层次和克里普克关于本质的论述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对克里普克的“本质”概念做出精细的层次辨析。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