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性问题自古就有,而且公共性概念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公共性的理解和把握不尽相同。在西方,公共性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近代,阐发于现代;在国内,公共性问题则于1990年代才渐入学界研究视野,并主要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公共管理和社会哲学领域展开。因此,强调和肯定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回归文学的人学理论,既是文学公共性重建和文学价值重构的重要前提,也是文学公共性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2.
今天,公共生活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对于公共生活的自觉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基于公共生活的意识及其状况总和的公共性意识形态就是对当下人的生存富有建树的关照和归纳,积极养成和理性发育公共性意识形态,自觉建构当代人的合理生活样式,挖掘和实现公共性意识形态的积极行动价值,无疑紧迫而重要。  相似文献   

3.
幼儿文学教育认识论倾向的主要缺陷在于强调主客体二元对立和知识中心主义取向。幼儿文学教育应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把幼儿文学视为促进幼儿精神品质提升的另一主体,强调“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旨在让幼儿在与文学的亲近中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广泛而美好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界内一个争议巨大的话题。在文学的本质保证文学作品的纯净度、而文学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展现现世价值观的情况之下,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注定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体。二者在相互的矛盾与统一中完成文学的表达与升华,让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现实存在意义,并且随着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冲击程度的加剧,文学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与揭露,致使文学发展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是一种超越任何利益集团的由公共价值导向的以扩大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实践。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方式,教育是我们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公共教育的根本属性。本文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公共意识薄弱,学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着“去公共性”的现象。为了公民社会的建构,我们的教育必须促进社会的公共善,必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受过教育的公众,即培养理性的、自由的、有德性的公民群体,这是保卫教育公共性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价值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在公共住房供给中,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存在诸多公共性流失的现象,本文便基于这些现象的阐速,并通过原因分析,提出回归政府在公共住房供应中公共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公共性是不同主体之间共同交互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大学公共性的建构离不开各主体围绕"知识"而展开的主体间的公共策略和行动。通过大学、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公共交往的组织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政策支持,以及积极的公众行动,大学的公共性才会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共传媒作为公共领域实体性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共性的根本特征,同时也几乎具有了公共领域的所有社会政治功能.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以及当代学者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公共传媒的这种公共性功能,从而丰富了对公共性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本质问题上,伊格尔顿不仅是一个解构者,更是一个建构者,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伊格尔顿讨论文学本质问题的关键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实践性三个突出特点.通过考察历史上人们"文学观"的演变.伊格尔顿发现种种文学观都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的,并由此得出了"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论.透过"文学是什么",伊格尔顿所关注的实际是"当前文学研究应该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根据"促进人类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目标,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无论是传统的文本批评还是新兴的文化研究,凡是符合这一任务要求的就应当提倡,否则就应当反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化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差异与碰撞,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复杂化,由此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本质的认识便存在很大不同,甚至于产生了很多误区认识,对此,我们要积极对待并加以改正。同时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发展前景更加明确,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学本体论看似是一个老问题,但是以往的研究却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程度上,甚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即能否把哲学本体论移植到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近年来哲学本体论研究的新发展,对本体论与文学本体论的关系应进行必要的梳理,以推动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方对外宣传作品因具有较强地方特色,译成英有一定的难度。译要仔细研读原,深入分析原内在涵义,用合乎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其译成明白易懂的英,尽量保持原的化韵味。  相似文献   

13.
课程本体论主要研究课程的“存在”问题,它是探究和思索作为“存在”的课程何以“存在”的理论。它对课程发展乃至人类具有独特意义:它是课程理论的根基;是分析、批判现实课程的一种武器;能够为人们认识课程提供哲学信念;能够为课程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吸取西方课程领域长期拒斥或忽视课程本体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言意之辩"从先秦时期便已存在,主要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言尽意"说,一是以道家学派为主的"言不尽意"说。文章对中国哲学范畴中的"言意之辩"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概略评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受到挑战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利用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成果,鼓吹“物质消失了”,否认客观真理,拒斥“本体论”。列宁对这股否认物质本体论的唯心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逝世后,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某些人否认自然辩证法,否认物质本体论,试图用实践本体论来代替物质本体论,但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影响甚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哲学工作者在反思历史经验时,对前苏联传入的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强调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  相似文献   

16.
17.
伤痕文学的深层面的意义在于:它率先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文学的批判与否定,这使它首次走在政治的前面,这表明了文学自我意识的觉醒、文学尊严的树立、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文学本质的回归。反思文学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在反映十七年这段历史时存在某种严重的缺陷,而反思文学在反思这段同样的历史时,以解放了的思想认知和历史哲学的全新视角对之予以了更为真实、全面、准确、深刻的反映,这就对那段扭曲的文学史作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匡正和补救。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具有多重人学意蕴。人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创造作用.决定了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人的存在结构.决定了人与社会及宇宙、自然界的统一性及因果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同时坚持人、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学研究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促使人们情操的审美化,尤为重要.文学创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凝聚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文学创作是运用形象、意象、象征和想象等手法反映和创造客观现实,所塑造的成功文学形象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沉默"在传统文论构成了"哲学性空白"、"修辞性空白"与"结构性空白",作为对沉默内容的表达,这些只是一种作为现象的沉默。相反,沉默的文学必须从言说出发,通过考察精神追问、个体建构、文学自律中沉默的言说,发现一切言说背后"沉默"的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