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益是唐朝大历时代杰出诗人,七言绝句是其诗歌精华。文章从情境、典型意象、烘托渲染手法以及曲笔四方面阐述了李益七绝的艺术之美。探讨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李益的绝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李益算不得名家;在新编的文学史上,甚至找不到他的名字。但是,李益的绝句,历来评价很高,颇负盛名。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也说:“益七言绝,开、宝以下,足称独步。”清代一些著名学者、诗人,大多也持此观点。例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中唐以李庶子、刘宾客为最,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至于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更是说:“若论绝句,则李十郎之雄浑高奇,不特冠冕十子(指大历十才子),即太白、龙标,亦当退让。”把李益绝句说成连李白、王昌龄“亦当退让”,这仅是一家之言,未必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但李益的绝句,确实具有极高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为大多数人公认的是,唐代绝句(特别是七言绝),盛唐首推李白、王昌龄,中唐则以李益、刘禹锡为胜,晚唐之冠是杜牧、李商隐。总之,李益为中唐绝句的代表作家,这是毫无疑问的,已早有定论。  相似文献   

3.
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称李益、刘禹锡,晚唐则举杜牧、李商隐。管世名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遗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亦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也许正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近20年来李益研究逐渐深入。学界在李益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考辨以及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李益研究也存在着考证结论缺乏确凿证据,部分研究建立在前人颇多瑕疵的结论之上,选题立论及论述单一重复,部分领域无人涉及等问题。李益研究拥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益是中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前期生活较为坎坷,晚年则较显达。两《唐书》皆有传,另有其它史料载有李益传记材料及遗闻逸事。这些史料虽有助于了解李益生平,毕竟语焉不详,况且漏载及讹误亦所难免,因而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 近年来,对李益生平的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卞孝萱先生《李益年谱稿》(载《中华文  相似文献   

6.
"伤心不独为悲秋"--试论李益诗歌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杰出的诗人。感伤作为李益诗歌的基调,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从我国古代的感伤文学传统以及李益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际、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李诗中感伤基调的成因和表现,以期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李益诗歌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益送别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是中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著称当时,是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而他的送别诗在当时也广为流传。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益送别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写征戍使边的,主要反映诗人立志于抵御外患,安国保民的豪迈情怀,另一类是写思乡送远的,这类诗在李益的送别诗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反映了诗人细腻诚挚的情感。李益送别诗情因景生,景由情出,含蓄蕴藉,意境深邃,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当时独标一格,罕有其匹。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9.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李益祖上是功勋卓著的陇西高门大姓,而他自身在政治上却少有建树。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富文华少吏材的能力缺陷是形成李益这种身世与生平之间巨大反差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对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李益这一形象的传统研究中,"负心"说一直占据主流,然而现代学者关四平先生提出的"负约"说则认为,李益受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加之其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才导致他未能履约,而非主观意愿上的"负心"。针对"负约"说提出三点疑问,认为李益"负约"说因缺乏对李益"博求名妓"这一动机的分析,过度夸大了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回避了李益应有的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客观压力的认知和预判,因而存在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音乐是他边塞诗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和描写对象.他善于用音乐传达生活感受,刻画人物心理、营造诗歌意境.擅长以音乐意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创造跌宕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是李益边塞诗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3.
赵伟 《现代语文》2007,(10):18-20
李益在诗史上一直以边塞诗著称,后人对其多有赞誉且颇多评论。但在李益的存诗中还有大部分并非边塞诗歌,对于这些诗却鲜有论述。作为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也应体现出大历诗坛的风貌特征。文章从李益边塞诗以外的诗歌入手,试通过对诗人在大的时代关照下的情感体验特征的分析,来论述李益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入大历诗风的风貌特征,从而认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边塞诗人身份以外的大历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14.
关于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的性格前贤时达多有论述,但笔者认为其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稚拙,这并不代表她对复杂的人生毫无体察,而是对行将到来的爱情悲剧有着敏锐的预感。果然,当李益负心背约成为事实后,霍小玉随即含恨逝去。令人深思的是,她死后对李益依然余情未了,转而用报复李益妻妾的独特方式继续爱恋着他。魂魄报应的结局非但没有减弱文本的悲剧意义,反而增加了人物更为悲凉的色彩及稚拙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李益和他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748—830),字君虞,陇西姑臧(甘肃武威)人,中唐杰出的诗人,时人称“文章李益”(唐赵磷《因话录》卷2)。李益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天宝七载至大历四年(二十二岁前),是他束发言兵,谋取功名,开始诗歌创作的阶段。第二阶段(中期):大历四年至贞元末(二十二岁至五十九岁左右),是他三受末秩,五次从军。  相似文献   

18.
《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的一面。本文尝试以对李益形象的重塑为切入点,来探讨《紫钗记》中的至情主题。  相似文献   

19.
戏剧中某些人物的功能,就是为戏剧冲突赋予动机,为矛盾发展提供推动力。卢太尉的出现使汤显祖《紫钗记》克服了其前身《紫箫记》缺乏戏剧性的致命伤,也使李益的形象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李益内在的薄幸秉性被转化为卢太尉可见的威逼利诱行为,李益随之变成了可爱的纯情天使。这表明戏剧的独特形式对角色的设置有特定的规定性,并在中国古代文学那些流传不息的人物形象的迁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戏剧在汤显祖手中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张继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大历年间以检校词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他的诗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一些反映旅途情思的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尚雕饰。《枫桥夜泊》这首七言绝句,借枫桥夜色抒发了诗人旅途愁情,情致清远,历来为后人所称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这首七言绝句的精华,“愁眠”是全诗感情的聚焦点。夜深了,一条船停泊在枫桥边,诗人就客居在这条船上。秋风萧瑟,枫叶纷纷飘落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