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昭穆"小辨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行礼方式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与人相见或举行祭祀时,为了表示礼貌和敬意,行礼时却也长幼分明、尊卑有别。现将古代通行的行礼方式列于后。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延至胸前止。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拱手又称作“拱”,多用于对尊长。行礼时,身体略俯,两手合抱在胸前。合抱时,通常是右手握拳左手则包在外。如《论语·微子》:“子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并且还用“右”指世家大户为“右姓”、“右族”,在《张衡传》中有:“时国王娇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又如:“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后汉书·郭伋传》)都属此类。古代尊崇“右”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称住在里巷大门左边的贫苦人为“闾左”,《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古代称官员降职为“左  相似文献   

4.
诗《周颂·噫嘻》:“既昭假尔”,毛诗传解为“既已政教,光明至于天下……”郑笺:“假,至也.”言“能成周王之功,其德已著至矣,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也。”还有的解为是祭祀时的套话,即人对神的“昭假”,抑或昭假先公先王。此越说越远,于原意更难明。朱熹《诗集传》:“昭,明也.假,格也。尔,田官也。”“此连上篇(按:臣工),亦戒农官之词。昭假尔,犹言格汝众庶。盖成王始置田官,而嘗成命之也。”唯此说可取,但需要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尊卑界线分明.在古代通常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用“右”借指较高的地位.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写荣禧堂有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有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对这副对联是谁写的,《何谓“世教弟”》(《语文知识1997年3期)认为是穆莳拜,但没作任何说明。《这处题字怎样解读》(《语文报》高中版170期)认为一种可能是穆莳,一种可能是穆莳拜,并认为作穆莳较  相似文献   

7.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风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由于古代学校的名称繁杂,其规模、性质、课程内容和受教育的对象不尽相同,所以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现择要集释于下: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  相似文献   

8.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9.
昭穆制度在我国古代礼制中占重要地位。经考古发掘的周代家族墓群,有的严格按照昭穆之制布局,有的体现了“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的昭穆制度基本思想。从昭穆制度的演变看,殷代王陵、汉代帝陵的布局均可见昭穆制度的迹象。因此,周代丧葬中也极有可能存在昭穆制度。  相似文献   

10.
《西门豹治邺》:“闲居斋戒”。课本注:“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独居等),表示对神的尊敬。”这个解释基本上正确,唯有“素食”一说不符合古代生活习俗。今天“素食”的意思是不吃肉。但课文后面明明有“为具牛酒饭食”的句子,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古代斋戒并不戒忌吃肉。《论语·乡党》:“斋必变食。”这是说斋戒时要改变饮食,不吃荤。但这“荤”仅指有辛味臭气的东西,不是指鱼肉类食物。《礼记·玉  相似文献   

11.
古人住的屋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隅各有专名。《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奥是室内祭祀之所,在四隅中最尊,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曰:“夫为人子者(父母还在者)居不主奥。”也正因  相似文献   

12.
“莫属”的“莫”不是副词严浩《一“非”障目》(《咬文嚼字》)1997.2)中说,“非洲人莫属”,当为“非非洲人莫属”。此话准确无误。文中有两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严文说:“‘莫属’是文言用语,常和‘非’一起,构成‘非……莫属’的格式。”此说不妥。这种格式当为“非……莫”。《史记·屈原列传》:“以为非我莫能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图书的历史久远、丰富,从殷商时代的甲骨书算起,到现在长达三千四、五百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图书”一词的含义刘国钧教授在《中国书的故事》中解释说:“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我们也可以说,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有意识地传播知识的工具。在我国古籍中早有“书”的名称。如殷周之际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的《左传·昭公六年》说:“叔向使诏子产书”。战国时的《周礼·地官大司徒》篇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的《史记·礼书》司马贞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  相似文献   

14.
弄璋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即圭璋,是古代朝聘、祭祀时所执的玉器。以“弄璋”称生男孩,祝他长大后为王侯执圭璧。  相似文献   

15.
昭穆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宗法制度,体现在宗庙、祭祀、墓葬制度中,都规定了严格的排列次序。周人昭穆之制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观念形态,同时又是一种与亲属、继承和婚姻制度均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制度。周人的昭穆制度当产生于由原始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向地域性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转变的过程中,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男孩转入舅舅集团改变为转入父亲集团”而引起的。夏、商二代是否也与周代一样曾经实行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的“世”,课本未加注释。一般作“朝代”讲,我认为应作“父子相继”讲。其理由是: 古汉语中,“世”的本义是“父子相继”,指祖、父、子、孙各代人,犹言“辈”。例如《周札·秋官》:“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改三世矣。”贾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古称     
夫子《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师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傅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宗师掌管宗室子…  相似文献   

18.
1995年第3期《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了民族学家龙西江先生的重要学术论文《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青藏高原古藏人“恰穆”与中原周人“昭穆”制度的关系》,在研究藏汉民族同源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本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对中原和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区域的大规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考古普查和考古发掘取得的巨大成就之基础上,龙西江先生在文中指出:西藏旧石器  相似文献   

19.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吊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车的读音为居,因为车是用来居人的。汉以后才改读舍,因为车犹如行进中的房舍。古代的战争,多半是车战,战车是国力的象征。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700乘战车,击败了楚军。《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晋国有战车4000乘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