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雨 《当代传播》2011,(2):50-53
在媒介批评体系的特色和风格上,要特别提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新闻传播现实,从我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借鉴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如:我们将引入"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内容与形式批评"等等,并把这些批评方法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和融合,创造一套...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的著作<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是一部针对中国电视相关领域进行实践批评,最终旨在予以理论建构的著作.它以开放性的动态选题、创新性的思维理念以及务实性的批评方法,取得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实用、新鲜又厚重的著述.  相似文献   

4.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那么,媒介批评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空间?在媒介批评方兴未艾之际,这是一个不能不加以明确阐释的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一说到批评,人们往往会认为就是对某种缺点和错误的指责或抨击,甚至是对某种错误思想、言行的批驳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媒介批评理论的研究,日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不断问世.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五年。五年间,通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人们熟悉了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传扬着一件件  相似文献   

9.
郝雨 《当代传播》2012,(2):39-42
一、中国媒介批评的雏形及原生态一般来说,人类媒介发展的几个阶段(所谓"五次革命"),其时间上的边界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现今也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物,能够佐证其各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所认为的与媒介发展几乎如影随形的媒介批评,却不容易找到如此清晰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人类早期,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尤其是"纸媒")还没有出现之前,媒介批评文本的诞生和留存,是难于  相似文献   

10.
刘创 《传媒观察》2022,(12):81-84
媒介批评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向自觉,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作为“往返于媒介理论与媒介现实之间的学术实践”,媒介批评对发掘媒介现实问题、深化新闻传播学术、提升媒介学理内涵具有深远意义。《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一书跨越中国本土近20年的媒介现实问题,站在理性反思与专业批评的视角,从问题、案例、理论三要素的内在互动展开论说,为新闻传播学者如何关注媒介现实、探究媒介问题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末,“媒介批评”开始成为我们的热门话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媒介批评”学专著出版了多本,相关研究呈现前所未有的热潮,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也相继问世。尽管与国外和港台相比,这种“热”有些姗姗来迟,但却有利于在吸取境外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探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编辑任勇胜先生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就传播学、媒介批评与媒介批评学等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与民主 谈到媒介与民主,或许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现代的民主观念与印刷媒介的发展密不可分"。印刷媒介的普及带来了公共教育的发展,于是,知识和信息的垄断被打破,社会中所有的阶层,  相似文献   

13.
"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做人。"这是欧阳宏生教授喜爱的自勉语。2011年6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作《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如其人其志,欧阳教授以谨严平实的行文,整理十年研究所得,系统探讨中国当代电视文化的建构问题。《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建构》一书,统编有节、分合井然,从电视本体与电视文化的探索,电视批评的开拓与  相似文献   

14.
宋双峰 《今传媒》2007,(5):26-26
自大众传媒出现后,媒介活动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距今2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新闻界、学者、受众和各领域的精英人物如何评价媒介和批评媒介?传媒人应从中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近日,我国媒介批评研究的拓荒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建明教授等编著的《西方媒介批评史》,系统分析了西方媒介批评思想的发展,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13):24-29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超级中国》为分析对象,探究该纪录片如何塑造中国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以及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发现,《超级中国》通过过度修饰、及物性、架构、论据、引语等手段,有意识地强调和凸显所谓的中国霸权,试图塑造出强势争霸、居高临下、重利轻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塑造思维模式与其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旨在为观察、分析、阐释错综复杂的媒介现象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传播学分支学科——媒介批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学科体系中存在着包罗万象、还原主义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三种倾向,制约着媒介批评学科的发展。本文认为,媒介批评学科体系的建构需在文化、权力分配与多元性的框架内展开,赋予该学科以真正的批评力量,切实推动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家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们在有关日本、韩国报道中所建构的两国形象.主要发现有:政治是关于两国报道的重中之重;最为突出的特殊议题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认识问题和中韩之间的“朝核”问题;媒体的报道基本达到了客观公正的要求;但媒体对于日韩两国建构的框架有很大区别,前者倾向于“对立者”、“可疑者”,后者倾向于“合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大众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杨在纯 《大观周刊》2011,(30):14-15
处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塑造积极的、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不仅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全面深入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要使人民能够心情舒畅、安居乐业,还要使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基于市场经济一般水准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积极、团结的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反应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中.表现为一般民众思想迷茫、道德识别能力降低、价值判断错位、个体行为失范等等。尽快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体系.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头脑中的文化地图。我们不妨把这本书当作是一部对媒介现状与问题的索引,按照这些索引,我们将会对社会时弊产生更多的深省与反思。从于丹热引发的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争论,到时下艳照门引发的对网络传播道德底线的探讨,都在向我们昭示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撞与交织,也通过大众媒介平台得以彰显。人们一方面希望精英文化不再专属于精英人群,而能成为雅俗共赏的公众话语;另一方面人们又容易受到星、腥、性的引诱。于是,通俗一不小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3)
结合对即将出版的《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一书的评述阐明:对传媒公共性或传媒公共领域的研究,应从中国语境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运用公共领域的理论,应从网络公共事件的命名与视域角度切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探讨,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其推动力量与阻碍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是一个"准公共领域"或"类公共领域",其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