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以《品周报》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周报而言,其“杂志化”生存是大势所趋。而且,生活服务类周报从形式到内容正在实践着“杂志化”生存。为实现更快、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生活服务类周报需要精确定位,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着力策划,通过内容强化服务功能;大胆创新,扩展广告经营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活》周刊是由黄炎培创办、主要由邹韬奋编辑的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份著名杂志。国内有关这份杂志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政治思想史、新闻出版史等方面。与《申报》等报刊的研究相比,现有《生活》周刊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相当的差距。未来《生活》周刊的研究应从邹韬奋研究的依附中尽快脱离出来,尽早展开对周刊本身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以确立《生活》周刊研究的独立学术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家福 《湖南教育》2003,(12):34-34
《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是在对我国小学低中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一门新的综合性课程。其基本界说是:《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为学生成长为富有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和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形成动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价值趋向是使课程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国统区,思想文化异常活跃,涌现了大量刊物。《生活》周刊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主编邹韬奋作为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经历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无产阶级立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急剧转变。《生活》周刊的办刊方针也由“有趣味有价值”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为内容的刊物转变为“新闻评论性质的周报”、“主持正义的机关”,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处于舆论的先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程红泽 《考试周刊》2008,(51):133-134
犹太历史文化宛如色彩缤纷的万花筒,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视角的变化,甚至于心绪的起伏,对它的解读都会有所变化,溯其根源,只因其历史文化的每一阶段都相应凸显出特有的犹太气质与精神。对于曾在哈尔滨繁衍生息的犹太人来说,《犹太生活》周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了张扬这种气质与精神的载体。周刊的历史及其所涵盖的内容是哈尔滨犹太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现象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层面的集中体现,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是不争的事实。教鲁迅作品应该教什么?我以为应当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情感;教鲁迅作品中富有“穿透力”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以教学《白莽作(孩儿塔)序》为例,谈谈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例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实际上在本体论和话语学两个层面上已经“失语”。如此缺乏批判性的对西方文论的隐性顺从,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沦为“东方学”的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8.
《甲寅周刊》是近代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期刊之一,由著名政论家、逻辑学家章士钊于1925年在北京创办,其作者群因政见相似,被称为"甲寅派",他们在思想文化上,反对新文化运动,主张保存国粹;在经济上,反对工业化,主张农工并重,侧重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上,反对国民党党治,主张民权。  相似文献   

9.
过去的一些文言文教学,喜欢将文本肢解,拆解成许多知识点,只重视对字词的解释、归纳、识记,忽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情感熏陶,学生所得的是一地鸡毛式的知识碎片;或是一味地傻读傻背,缺乏对文本的有效品读与生动体验,使本来难懂的文言文愈发变得面目可憎,加之文本中真正蕴涵的情  相似文献   

10.
聂培英 《文教资料》2010,(22):162-16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通过八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无论是在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在实验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品德课程教学在学校仍然不受重视,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银雀山汉墓竹简》同其它出土文献一样,缺损情况也较为严重。但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无人增删、窜改,文献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貌,因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文基于《银雀山汉墓简》(壹)语料,为《汉语大词典》补充了若干语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如果运用功能翻译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突出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和对象性,将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的反应作为衡量外宣翻译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通过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利用增译、删译、重组和编译等具体翻译方法对外宣材料句子进行翻译,就能把语言信息在最广泛程度上有效地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鲁迅作品一直被作为典范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最多时达三四十篇。鲁迅作品蕴含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会给人前进的力量和文化的修养,更会对人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意义重大。抓住关键词,品读文章意蕴,是笔者在教学鲁迅作...  相似文献   

14.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个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一方面体现在他所主持的节目受大众认可和喜爱上,另一方面则反映在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中,而这种影响力对于媒介传播者来说意义深远。影响主持人成长的因素,主要来源于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条件和一些必备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6.
课间,我们踢毽子 一只毽子 你踢来我踢去 课间的十分钟 就这样悄悄溜走  相似文献   

17.
民国初年的《生活》周刊十分重视城市青年的娱乐休闲问题,指出当时城市青年在娱乐休闲中存在"工作与游戏相混"、"无正当的消遣"等不良现象,阐明正当娱乐休闲的积极意义,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娱乐休闲观。《生活》周刊对城市青年娱乐休闲理念和实践的引导,对于当前的青少年休闲教育仍不无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钢 《巢湖学院学报》2022,(4):135-141+148
期刊封面通常是图像和文字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视觉语法理论为框架,对2012至2021年《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的多模态符号展开意义分析,考察图像符号的视觉框架设置,结合图文符号揭示中国科技形象的意义生成及其传达。研究表明,《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主要运用了创新、驱动和赋能三种视觉框架,借助视觉语法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元意义,展现出科技形象的现实图景,创新了科技形象对外传播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与时代共融的中国科技形象。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报刊编辑、出版家及新闻记者,同时也是杰出的评论家。他为《生活》周刊撰写了大量的"小言论",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邹韬奋的"小言论"富有思想性,反映了其启蒙主义思想和爱国热忱,折射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识见,语言生动形象,充满幽默感。邹韬奋的"小言论"对当今报刊编辑出版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销量最大的都市文化生活杂志之一,其有关青年自由恋爱的指导具有一定的舆论代表性。具体内容主要为:青年自由恋爱时,要明确爱情的真谛,对于自由恋爱采取理智、审慎、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行为,为父母、家长者须予以适时恰当、理性开明的指导。《生活》的这些舆论引导对青年男女正确恋爱观念、恋爱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婚恋家庭模式及其制度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