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题的提出形成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已明确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这一教育发展的要求 ,必须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 ,特别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改的主阵地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客观上讲 ,教学改革的深入 ,受到了课程和教材的统一性、单一性 ;课程和教材强调知识性、继承性 ,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课程和教材注重全面和系统 ,对个性和差异注重不够 ;教学内容反映现代教学技术新成果尚感不足等问题的局限。历城教育从 2 0 0 0年起 ,在初中阶段提出并研究了“自探共研、当堂训…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学数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堂教学过程是信息转化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教育信息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育技术促进教学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数学教改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李岚清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在谈到推进素质教育的措施时强调指出:“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教材的改革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据此,本文仅就中学教学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五育构成了社会…  相似文献   

4.
余浪英 《中学理科》2007,(12):103-104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都在加强对学习者主体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在推动教育管理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结构改革的同时,大力推动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创造新的教育,创造适应新教育需要的新的课程与教学.这种努力,突出表现为更加重视体验学习与发现学习.这种转变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自主学习”教育科研活动在我市已连续开展了3年.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春雨润万物,劲风扬远帆”.如火如茶的新课程改革,更为“自主学习”这艘教改之舟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涉及课程、教材、教法等多个方面.也为“自主学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各地在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一、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1.对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不足,仍停留在只是换个名称而已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实施素质教育。随着这一改革课题的确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高师教改就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学教改形势的发展,中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中学师资的高标准化,为高师教改提出了紧迫的思考。高师教改只有根据中学教改的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设施并改变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全方位的与中等学校教改接轨同步,进而取得共同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有幸读到了由江西省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编写的江两省地方课程通用教材.这套贯穿义务教育全学段的教材(共9册).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新颖的编排方式来打造.是对汀西省中小学生进行主题教育、省情教育和现代公民必备素养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语素质教育呼唤着新的语教学理念,也呼唤着对旧教材的彻底改革,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互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对人科学的重要学科——语的教改尤其重要意义。本试就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一番粗浅的思考并谈谈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张建 《天津教育》2001,(9):23-24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要完成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转变,就要以课程教材改革为载体,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从学生学习的效果反映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此次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改革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体现上海课程改革的新特点,1995年高考(上海)历史卷命题的基本思路为“重视基础、强调能力、提高素质、促进教改”,既要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又要促进中学的教育、教学、教改,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命题遵循“点面结合、两者兼顾、面向点靠、有利教改”的十六字原则。(这里所讲的“点”,是指上海23所中学所用的试点教材,这里的“面”,是指大部分学校使用的部统教材.)重视基础知识是工995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重视基础”.首先体现在知识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2.
张纲 《现代语文》2005,(6):45-46
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历程,具有综合性、人文性的语文教改是其中的重头戏。近年来,关于语文教改的讨论非常热烈,本文综合各家观点,试就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04,(11):37-37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总结我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推广中的新经验,加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力度,繁荣学校教研事业,增强广大教师的教改科研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今日教育杂志社承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欢迎全市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语文是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课程,实施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阅读,写作和审美能力,体验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内外结合学习法,作为语文创新教育的新尝试,有助于开拓语文教改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小学品德教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科学启蒙、社会活动等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方面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一年级第二册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杨彰发 《贵州教育》2010,(21):35-35,37
时下新的课程改革实践精彩纷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培养成为新的亮点,展现在教改实验的大舞台上。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它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知识、能力及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促进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继首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征文成功举办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出版后,应广大教师要求,我们拟举办第二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征文,现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稿:征稿内容:各类有关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与教育相关的论文均可应征,内容可广泛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关注广大一线教师撰写的课程教学、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课外辅导、音体美育、各科教学经验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论…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政治课的教改和教学也必然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政治课的素质教育是纲,实施政治课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则是目,以纲立目,纲举目张,围绕素质教育设计模型,使政治课教学增强了规范化操作,将有利于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促进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继首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征文成功举办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出版后,应广大教师要求,我们拟举办第二届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征文,现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稿:征稿内容:各类有关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等与教育相关的论文均可应征,内容可广泛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尤其关注广大一线教师撰写的课程教学、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课外辅导、音体美育、各科教学经验等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论…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当前我国教育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及其实施机制已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当前甚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工作之一,作为课程研究和改革最重要基础之一的心理学,其在当代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与新进展。不论在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等许多方面,都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