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山 《家长》2010,(7):28-29
在家庭中,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父亲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儿子,这样,男孩才能拥有男儿气概,真正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
蒋运明 《今日教育》2008,(12):63-63
有这样一个故事: 父亲牵着年幼的儿子逛一家大商场,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父亲乐此不疲。儿子则截然相反,一直哭闹着想要回家,父亲连哄带骗,甚至动用武力都无济于事。儿子很是委屈,哭闹得更厉害不说,索性甩掉鞋以发泄对父亲的不满,面对儿子的“责难”,父亲只得先拾鞋再和儿子“算账”。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4日刊载了这样的故事:一位父亲跟14岁的儿子一直冷战,他认为,儿子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没有任何责任感。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父亲一直策划着如何让他吃苦。父亲说:让他参加过军训夏令营,带他开车走滇藏线,但每次他都  相似文献   

4.
樊彩英 《师道》2005,(6):39-39
曾听人讲起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因为儿子考上了大学外语系,想买一只随身听送给儿子。当他来到第一家电器店时,售货员非常热情,不管是他看中哪一种款式,他都滔滔不绝地讲解它的价廉物美,那位父亲几次开口说“我儿子……”,都被售货员打断……结果,那位父亲走了,他到第二家商店买了一只价格比第一家电器店高出13元的随身听。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都没有逃脱公众无情的口诛笔伐。然而,我还是以为这种拒绝父亲进家门的做法,"原罪"并非全在儿子身上。毕竟,张老汉儿子在南京读书毕业,又在南京工作,娶了媳妇,生了儿子,建立了一个三口之家。有了家庭后,显然什么事都不能是儿子说了算,儿子可以不嫌弃土里土气的父亲,儿媳就不见得了。也许,儿子之所以这样,或许是怕父亲遭到"嫌弃",被伤害。另外,"扁担两端,挑着编织袋和旧提包,编织袋的拉链都坏了,穿着旧夹克和脏兮兮的、仔裤,操着一口方言",这身打扮,几乎代表了大部分进城看望儿子的农村父母形象。在他们看来,儿子是自己一手拉扯长大的,再有出息,工作、生活得再体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相似文献   

7.
颜成高 《考试周刊》2010,(52):135-135
一、批判性思维的品质特点分析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着小儿子去河边摸鱼。在摸鱼之前,父亲向儿子传授具体的摸鱼要诀:摸鱼时不要有太大的水声,否则鱼就会游进深水里。儿子按照父亲的指导去摸鱼,可是半天下来只摸到了几条。有一天,儿子独自一人去摸鱼,却摸回了很多。父亲见此大惑不解,就问儿子其中的原因。儿子的一番话让父亲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十一学校2004级初二(1)区的近300个孩子,都是青春迷茫、躁动成长着的少男少女。在家校联系中,老师听到这样的故事:父亲出差半年之久,回家推门进屋,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的儿子,只抬头看了他一眼,一句问候的话也没说,就接着看电视。一个男生在打球的时候跟同学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观点:一位在单位一言九鼎、不苟言笑的领导回到家之后完全是另一种形象,不但被妻子管束,还常常被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当马骑,并且乐在其中。后来他的儿子成了我的学生。这个孩子身上的问题很多,在帮助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家庭的故事,了解到他父亲在不同场合下所扮演的双重角色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10.
陈伟新 《上海教育》2009,(19):12-12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父子俩到河边钓鱼。他们撒下鱼饵,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一会儿父亲钓到了几条鱼,但儿子一条鱼也没钓着。看到河面上突然冒起了泡,儿子迅速拉起钓竿,但却让鱼儿跑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父亲钓了一篓鱼,其中还有几条大鱼,但儿子却一无所获。这时父亲拿了一条大鱼,递到儿子手里,让儿子呼喊:“哇,我钓到了一条大鱼!”父亲迅速按下快门,拍照留念。故事的结尾是,父亲问儿子:“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  相似文献   

11.
英国有一位巨商,他的儿子是个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的人,但对父亲的话却总是深信不疑。别人不解其故,向巨商请教原因,他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家花园中有一座石塔,由于年久失修,眼看着就要塌了,巨商决定把它推倒重修。他儿子有事出门,临走时请求父亲等他回来再推塔,父亲答应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度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是在学术世家出生、长大的孩子。家庭的那种浓浓的学术氛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始终不渝的进取精神都成了他成长的可贵滋养。这个家最可贵的特点是强调兴趣。他们再三要求自己的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当父亲做的应该说不失为正确的筹划被儿子朱棣文否决后,父亲立刻表示支持与理解,同时告诫儿子:一旦选中目标,就要始终如一地追求,这样滴水才最终能够穿石。朱棣文正是用这种精神战胜一个个挫折,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  相似文献   

13.
3袋米的故事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但相信这带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  相似文献   

14.
王庆 《现代教学》2011,(1):126-126
[案例呈现] 导入:教师讲述一件发生在韩国的真实故事:儿子喜欢音乐,父亲为儿子买吉他,途经铁路处,为了保护吉他,父亲丧身车轮之下,儿子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15.
事业的忙碌,使我无暇顾及家庭,直到有一天,我才意识到自己在父亲角色上的缺位。教育儿子,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让我开始明白了父亲的真正意味。有人说男人成熟的晚,我比一般的男人成熟的还晚,儿子十岁的时候,我还没有进入一个父亲的角色,一直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满脑子都是我的目标、我的成就、我的痛苦……很少关注妻子和儿子以及他们的感受,怪不得太太总  相似文献   

16.
许多年前,湖北省某县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给母子俩.当夕阳西下,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相似文献   

17.
秦文 《山东教育》2006,(1):78-79
曾经读到一则父亲考儿子的故事: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还有几个?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父亲得意地告诉儿子应该是五个,儿子不服气,于是两人一起剪纸来试,结果出乎意料,不但可能剩下三个角、五个角,而且还可能是四个角。这则故事中,父亲和儿子起初都陷入了思维定势,通过实验才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忏悔     
在一次学生家长座谈会上,我听到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父亲为了多挣点钱留给宝贝儿子,整天早出晚归,即便是双休日也外出找活干。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缠着他要到小区花园里一起玩。父亲说:“我太累了,没时间陪你玩。”这时,儿子瞪着一双失望的眼睛,问:“您一天能挣多少钱?”这位父亲觉得很奇怪,儿子怎么会问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呢?于是就不答理他。可儿子不依不饶,一定要父亲告诉他。“30元!”父亲不耐烦地告诉儿子,尔后进了厨房。从这以后,儿子没有再纠缠父亲。一个月后的一个星期六早上,…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冰灯》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作者的父亲为他制作冰灯的故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爱。【教学目标】1.学习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  相似文献   

20.
近期,读到了两则故事:故事1:诺比斯的父亲是有钱的绅士。一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理亏,无法辩解,冲着倍梯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午饭过后,烧炭工和绅士都来到了学校。绅士当着烧炭工、倍梯和周围人的面谆谆劝告儿子:“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诺比斯遵照父亲的要求向倍梯道了歉。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去,烧炭工用力紧握着。最后,绅士又请求老师把诺比斯和倍梯安排坐到一起。待他们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才离开。故事2: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