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中,“诚”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从存在论而言,“诚”以“心”为存在的寓所;从认识论而言,“诚”有赖于“心”的体认,使潜在的“诚”性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意志论而言,“诚”的最终实现需要“心”的主宰功能的发挥,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4.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4,(10):48-48
1.饱:一生好吃懒做,只是一个能装“食”物的饭“包”。 2.皎: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白”“交”了那么多的学费。 3.敏:善于精打细算,“每”一“文”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4.堡:“保”卫国“土”不受外人侵犯,是每一位军人应尽的职责。 5.吵:两人在对骂中,总是“少”不了出“口”伤人。 6.恩:“因”为人生观不同,所以大家的“心”老是想不到一块儿。 7.炎:别去顶撞正在发脾气的人,那样只会让他“火”上加“火”。 8.战:总想“占”有他人的财物,而大动干“戈”。 9.认:一个多“言”多语的“人”,总是好管他人的闲事。 10.娜:“那”是哪家的“女”孩子?长得真漂亮!  相似文献   

6.
“要真正用好一个人,你就必须彻底影响他的心。”管理唯有从人的“心灵”开始,顺应人性,采取不同策略,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发挥人的最大价值。实际操作中,校长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当提到“根”,我们不自觉就会想到那参天大树,那纷繁芜杂的网状支体,它们支撑了大树的高大挺拔,供给了大树的枝繁叶茂。根,可谓是大树的生长源‘泉。于人,“根”就是最基础的东西,而“心”主宰着整个命脉,“心根”则是人成长的心灵根基,是人出生后接触世界所形成的最根本的心灵基础。  相似文献   

8.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9.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10.
傲气与傲骨     
徐悲鸿有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生活中常有人错误地把“傲气”与“傲骨”等同起来,其实两个词虽同带“傲”字,却因“气”与“骨”的不同,意味也就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四有”好老师重要论述的思想升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指向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指向道德情操,“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指向扎实学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指向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12.
趣皮士     
《初中生》2011,(25)
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钱,有诗意,有品位,够率真,有精力,讲究生活质量,愿意体验不同的生活,注重旅行创造的生活价值。“趣”字由“走”和“取”组成,即在行走中取得有价值的收获才算是有趣。趣皮士们希望人生中所经历的每一次旅行都是高质量的,是值得怀念的。  相似文献   

13.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我”的概念极其复杂,不同的人对之有不同的思考和阐释.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曾试图探寻“我”的真义,而其人本身也是“我”之多重性的典型范本:他既是自视才高、率性而为的“狂我”,热心功名、“立言”不朽的“奋我”,又是推重性情、评书以心的“真我”,“著书自娱”“自行理会”的“自我”,还是设身处地、“澄怀格物”的“虚我”,“百年如梦”“无生无死”的“无我”.  相似文献   

15.
佚名 《课外阅读》2009,(18):4-5
如花似玉的年龄,却有些人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生的权利,把无尽的痛苦留给自己的母亲;年少轻狂的心总是那么不经意地说出“死亡”,把无边的惶恐留给自己的母亲。他们不懂得“母亲”,所以才会践踏自己的生命,伤害那个最亲爱的人……  相似文献   

16.
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句话不太理解,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  相似文献   

17.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同时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 ,要努力通过眼与心、手与脑、行与知以及学与创的有机结合 ,促进“教学做合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眼与心的结合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是人认识世界、获取感觉形象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 ,人的80 %至90 %的信息知识是通过眼睛这个窗口获取的。而且 ,观察能力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 ,人在“看”的方面的创造性既表现在能对常人看来觉得是司空见惯 ,因而置若罔闻的现象能用“心”思考 ,像伽利略通过观…  相似文献   

18.
定庵词象他的诗、文一样,是由“箭心”和“剑气”两相激荡,风雷奋作,蓄势既久,故而不得不发。而“箭心”和“剑气”各自代表了优美与壮美的不同意境和风格,定庵将这一对矛盾的美学范畴有机地统一在词中,熔铸成亦剑亦萧,壮优兼美的“侠骨幽情”,形成了绵而飞扬,雄奇哀艳的总体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明明德”与生活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明德”既是宇宙-生活系统,又是人的生命本来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又是“明德”的显发,“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并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至善”既是“明德”照彻宇宙,是无限的,又是个体生命、特定时代对“明德”的特殊折射,是有限的,无限永恒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相似文献   

20.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班主任需要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引导学生得用“心”,会用“心”。即对学生有“爱心”,能“操心”,有“耐心”和“真诚之心”,对班干部有“放手之心”,与科任教师有“协作之心”,对家长有“热情之心”,对自己培养“进取心”。有了这些“心”,班级就好管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