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作家陈国凯同志,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同志有着师生情谊,他在悼念萧殷同志的一篇短文里说“四人帮”垮台以后,萧殷同志一度担任《作品》的主编,约他写稿,他一连写了几篇小说,结果都被很快退回来了.他很纳闷,心想:这些稿子都是您约的,干么都退回来了?因而心里颇有些不快。后来他碰到萧殷,萧殷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编刊物是只认文章不认人的。私交是一回事,文章又是一回事,我不会因私交而降低对作品的要求.”陈国凯很受感动。但是,我们现在也有极少数编辑同志,在选用稿件的时候,往往不是以稿件质量的好坏,决定取舍,而是先看这稿件的作者是谁,  相似文献   

2.
两地书     
编辑同志: 您好! 贵部编辑出版的《××文艺》,真可谓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给文苑带来了春天,给读者送来了甘泉。不奉承地说,《××文艺》是当今文坛的上乘刊物,是众多期刊中绝无仅有的佼佼者。这当然是诸位编辑同行的慧眼高手编选所致。在此向您——亲爱的同仁致大礼! 我是《××文学》的编辑,很愿意与您携手并肩,一起为党  相似文献   

3.
目前,广东期刊界正兴起近10多年来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众多的期刊从内容、版面以至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冲破旧框框,勇创新局面。本文试就广东期刊的改革形势,特别是三次的改革浪潮,作一些回顾和探讨。一、第一次改革浪潮——改名热1.广东期刊界在1981—1983年左右,曾出现过一次影响颇大的以更改刊名为标志的改革浪潮。广东期刊原来基础并不雄厚,多数刊物是1980年以后创刊的,原有的几份期刊如《作品》、《花城》、《广东青年》等,发行量也不很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广东期刊界吹皱了一池春水。1981年,《广东青年》在团省委支持下率先实行改名,刊名改为《黄金时代》,寓意深刻,内容也冲破原来偏重自上  相似文献   

4.
李长之(1910-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书评家。他从12岁起发表《森林的话》、《早晨的大雨》等作品后,一直笔耕不辍,一生中有二十几部专著、六百余篇作品问世。在他的作品中,影响很大的书评专著有两种:《鲁迅批判》、《批评精神》,散见的书评有200多篇。他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活跃,很有影响,很有个性,多产的书评家。  相似文献   

5.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6.
工农兵评论的威力有多大,概括地说:大得很,猛得很,而且准确得很,中肯得很!有些人认为工农兵群众文化水平低,文学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少,评论作品时有“局限性”,“不深刻”,“不系统”,“缺乏理论色彩”……总之,要评论文艺作品,探讨文艺问题,在他们看来,仿佛就只有专家才行。这是错误的。羊城晚报对长篇小说《三家巷》《苦斗》的讨论,提供了一个鲜明、有力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文艺争鸣》2006年新刊10.00元这本杂志的全名叫做《文艺争鸣·小说选萃》,这是笔者近日刚从朋友那里拿到的。如果不看内容真是珠联璧合呵,有评论,真原创,结合得好看,但当你知道这个杂志仅仅出了两期就会感到诧异了。仅从手中的这本刊物来说,作品与评论互动,文艺批评与文学实践与文学评论接轨,还可以说是国内唯一的长篇、中篇、短篇三种小说全包括的大型选刊类杂志,当期精华,尽收刊中。  相似文献   

8.
王英 《新闻实践》2005,(5):51-52
一、读者定位的策划作为期刊的消费者,受众群体的变化直接带动期刊产品市场的变化,促使期刊经营者寻求对策,改变其产品的结构和形态。期刊的读者定位是否准确,往往成为期刊经营成败的关键。就像我们目前的大多数文学类期刊,根本说不清是编给谁看的,因此也就不会有太多的读者去关注它。而同样是文学类期刊,—个地区级刊物《佛山文艺》,由于其定位明确,将读者定位在去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千千万万的外来打工者上,因而,在这个读  相似文献   

9.
张志公先生曾向我介绍过他在“文革”前主编《语文学习》的经验和感受。他说:“办刊物要有个思想准备,开始是人办刊物,到后来会变成刊物‘办’人。”对张先生这句话,当时不太理解,编了几年《语文学习》,又编了几年《中文自修》现在才有所领悟。《语文学习》丛刊创刊时,语文刊物很少,刊物上能刊登一些语文知识性文章就已经很新鲜,很受欢迎;一两年后,教学逐步走上正规,读者已不满足一般知识性介绍,于是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练习资料等文章受到极大欢迎。现在,教材已经稳定,每篇课文如果还是那样分析来分析去,而且大多又  相似文献   

10.
喜旺 《出版参考》2007,(6X):19-19
《文艺争鸣》2006年 新刊 10.00元 这本杂志的全名叫做《文艺争鸣·小说选萃》,这是笔者近日刚从朋友那里拿到的。如果不看内容真是珠联璧合呵,有评论,真原创,结合得好看,但当你知道这个杂志仅仅出了两期就会感到诧异了。仅从手中的这本刊物来说,作品与评论互动,文艺批评与文学实践与文学评论接轨,还可以说是国内唯一的长篇、中篇、短篇三种小说全包括的大型选刊类杂志,当期精华,尽收刊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之大,你不可能处处走到,我国人口之众,你不可能个个相见。真正的朋友相交,有时并不一定都要亲自见面。有这样一位大型文艺刊物的编辑,他每年总要发出二三百封信件,寄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与许许多多的作者联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他从未结识。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友谊的建立和发展,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相互的支持与交往。这位编辑,为了办好这份大型文艺刊物,十分关心全国各地的报刊,时刻注视一个个新作者的名字。每当他看到一个具有相当思想、艺术特色的作品,便迫不及待地打听这位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艺期刊改革的话题已不新鲜,许多刊物也都采取了种种举措,只是收效如何,还不得而知,但就我所看到的本省文艺期刊改革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乐观,由于文学爱好者队伍的分流和不满意文艺期刊纯洁性的丧失,刊物订数仍然下滑。或许有人要说,这个变革需要一个过程。这点自然可以加以讨论,但是我现在要说的是,面对文艺期刊走向市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可能有些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是什么,也跟着自惭形秽,自怨自艾起来,一门心思花在如何改变以求可以赚钱生存,如何靠文艺期刊的发行量发财致富上;有人甚至自喻为先为娼,等富了再从良;还有些伪文化人竟自谓文学艺术是出汗,是大便……这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思潮与倾向。这显然是今日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一种悲哀,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艺之河流至今日,竟面临一个寻钱觅食自养的境地。金钱的掣肘,已使不少高品位的刊物窒息而终,又使许多刊物用增刊、专号的形式羞答答地抓钱,更有一些刊物改弦更张,迁就欣赏口味并不很高、但却是阅读的主要对象的大众层面,用花里胡哨却几乎没有任何营养的奇案艳色名人隐私等等所谓的纪实、传奇,甚至是庸俗或淫秽的东西,以地摊文学的姿容来换取本来就“贫血缺钙”的读者兜里的铜板。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13.
韩晗 《现代出版》2011,(6):16-20
在1937年前后,上海地区诞生了以《呐喊》《越风》与《玲珑》为代表的畅销性文艺期刊,这三份期刊分别有着“培养作者、团结读者”“贴近时局、坚守风格”“自创品牌、自办发行”的独特性畅销经验,体现了早期消费语境下文艺生产的若干新特征,而这些新特征对于当下期刊出版界的时尚杂志、有一定内涵的期刊和只刊登“非虚构类作品”的杂志如何走向畅销又有着以古鉴今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金利 《编辑之友》2012,(2):117-120
《礼拜六》是民国时期都市文艺期刊的代表,其编辑思想和编辑模式对我们今天的文艺类期刊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一是刊物要有一个强大的编撰队伍,这是办好刊物的根本条件;二是要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是办好刊物的成功之道;三是要借助巧妙的商业化运作,这是办好刊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8,(1)
鲁迅先后主编过9种刊物,计有《莽原》、《语丝》、《奔流》、《朝华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前哨》、《十字街头》、《译文》,堪称文艺期刊界一位功绩卓著的资深编辑家。从1925年创办《莽原》起,直到1936年逝世,他在编辑出版期刊上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16.
广东佛山《陶城报》总编辑张永农,在全国企业报圈内首开个人杂文专栏。如今,他的专栏文章不仅走俏圈内读者,连圈外人也知佛山有个很火的“张永农专栏”。日前,由专栏文章精选的杂文已结集成书,书名为  相似文献   

17.
陆机,字士衡,三国末年的吴国人。吴亡后到晋朝的京城洛阳,受到晋朝文坛领袖人物张华的尊重,是当时极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赋》,在我国的文艺理论上是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谈创作的作品。杜甫《醉时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说明这是他早期的作品。臧荣绪《晋书》说他“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文选》李善注引),是对《文赋》的总的评价。后来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里说:“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指出《文赋》在小的地方讲得很详尽,对于文体却讲得不完备。《文心雕龙·序志》里又说:“《文赋》巧而碎乱”。这两点批评并不确切。第一,我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4,(2):15-17
武侠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勃兴,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从20世纪50、60年代在港澳台发迹,到80年代在内地蔚然成风,影响了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作家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尤其是金庸,他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印,被搬上荧屏,而且他俨然已经跳出武侠世界,变成了一个文化偶像,颇有一言九鼎之慨。这其中的道理究竟何在?在武侠文学烹油着锦之盛的背后,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武侠小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很有后手不继之忧。这些大家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武侠小说创作的胜景,没有一部提得起来的武侠作品。这其中又有着何种机缘?21世纪、我们还需要武侠文学吗?就此问题,我们请北京大学的几名武侠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朋友李汉是个玩艺术的人,玩得很前卫,圈里的朋友给他写过一首《尿迹中诞生的维纳斯》诗: 你要想玩艺术就去找李汉 李汉这家伙喜欢上公厕 李汉这家伙在尿迹中寻找美 李汉这家伙在尿迹中诞生了维纳斯 有一天李汉真的给你送来了两幅摄影作品,一幅题为《维纳斯诞生之一》,一幅题为《维纳斯诞生之二》,他说都是在公厕的墙上拍摄的,两幅图片都参加过艺术巡回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巴金这座不灭的灯塔,已经101岁了。众所周知,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金庸语),但有相当多的人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究其原因,大概以他在文坛的光辉掩盖了他本来也光亮的另一面有关。就此,我曾撰文《巴金的另一面》①来拾补此事。事实上,巴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资历积累,异彩纷呈,厚重如山。从他1921年在成都编辑第一个刊物《半月》算起,至今已历84年,参与编辑或主编的大小刊物不下20个,其中主编《收获》长达46年,这是一份惊人的成就。举目当今编辑出版界,有谁堪比?。回顾巴金的这段茫长的编辑经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甘当伯乐,对有潜力青年作者大力提携的做法,尤为可圈可点,值得做编辑的回味借鉴。在此,我愿撷取巴金在1979年重任《收获》后,就他对新作者及其作品的发掘进行探索。“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方针《收获》创办于1957年,是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型刊物。在创刊之始,巴金就确立了“多出人,多出作品”办刊宗旨,在发刊词中,主编巴金、靳以就说:“我们愿意以‘收获’作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