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川 《今日教育》2006,(2S):42-43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两者血肉相连。正如顾明远先生所盲,“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地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  相似文献   

2.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两者血肉相连。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地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这便是我们教育研究者研究文化的要旨所在,也是顾先生十年积玉之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的写作缘起。“中国…  相似文献   

3.
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几乎都伴随着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之始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高举尚武精神的特殊阶层,他们集中体现了各自社会的诸多特征,对社会道德、观念、行为都有着极大影响力。由于中西方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西欧社会演化为以骑士为政治核心,而中国则出现文人士大夫政治,对于武道相对轻视。两者相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也给现代军事教育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和精神家园,作为乡村教育独特个性形成的重要背景,乡村文化在当今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凋敞必然会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生活经验的脱离,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乃是人们所持有的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文化价值现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可以超越它,重建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诸多具体途径,重建乡村社会浓郁的文化氛围。文章重申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问题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提出重建乡村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李德 《云南教育》2007,(B12):40-42
教育是文化传播、生产和创新的重要形式,而它本身也是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考和探索,建水县始终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标,将深化改革与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的勇气创新教育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井多德 《教育文汇》2003,(6):17-17,48
教育与文化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社会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发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无不体现该国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文化总是通过教育的传承作用,促使个体参与文化实践、实现文化创新来保存发展文化的。没有教育,文化就不可能发展。任何文化都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作用机制,而教育作用机制又制约着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研究不但能够创造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而且能够创造先进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理论研究对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创造意义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理论的发展直接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通过教育理论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来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通过教育理论成果向教育制度的转化,从而促进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创造先进文化的基本途径在于对保守、落后文化的批判,对先进文化的预设和构想,对社会先进文化思想的建构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播与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研究文化离不开对传播的分析,同样,研究传播离不开对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考察。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的社会活动。它与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传播给教育以存在基础和意义,教育给文化传播以发展契机和生机活力。两者层层相因,袭袭相连。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语教师角色的教育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教师角色理论和国内外语教师研究的现状,以教育文化为视角,从教育文化与教师角色的本质、关系及角色呈现过程三方面诠释了外语教师主体、教育文化环境及教师角色呈现三者的内在联系.结合一线教师调研理据指出:我国外语教师角色承载着文化、社会、学科三个层面的负荷,教师角色的完成和提升并非从理论到实践、从提倡到实施的直线过渡,而是随教师主体对教育文化环境的认知与适应选择性呈现的.因此,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必须超越理论束缚和角色规约,重视教师叙事、教师信念及本土教育文化的作用,将教师作为普通社会人来探究教师主体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教育有着本源性联系。文化因教育而传承和发展,教育因文化而赋予教育对象以价值观念和发展的方向性支持,赋予他们以社会所需的各种品格,推动他们为服务于社会而发展、学习和创造。高等教育通过文化实现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能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描述功能、本体规范功能、外向规范功能、“形而下”功能和“形而上”功能。在科学教育中,负载民族文化的主体很容易选择科学的描述态文化因子和物态文化因子,而忽视和排斥观念态文化因子。所以,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承的主要文化使命就突出地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实现的关键是科学教育中科学文化传承的质量。根本途径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反思科学的本质,逐渐识别科学文化中的观念态因子,通过反思自我文化或本土文化的观念,意识到科学文化中观念态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改造自我观念,从而在其教学行为中加以积极主动的渗透,以推动科学文化在中国的深层传承。  相似文献   

14.
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命状态陷入了困境。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当下,教育面临极为尖锐的时代主题,即教育如何避免人们沉沦于金钱、名利、消费、技术等魔圈之中,而使人的生命发展有精神的守护与支撑,并把社会的发展引向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共生。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人类生活中的善恶价值问题必然与其育人目标相关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育只有依凭不同时空下人们的生活实践内容以及遭遇到的各种不同生活事件对受教育者引导,抛弃陈旧、偏狭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解决在社会转型以及变迁中引起的生命困境,用文化润泽生命,以教育导引人生,才是人们走出漠视生命藩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北洋时期的宗教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国教育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急剧的变动,作为历史存在——宗教教育也给予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经历的全部事物,由观念与思想、价值与判断、符号与行为、制度与机构等结构要素构成层次性关系。社会是运行到当下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与内外部条件相互交错而形成的现实人群关系结构,即人类生命延续过程中文化变迁的现实结构,是人为了生存而结成的群体。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信仰、法律、经济、政治,其存在基础是自然条件、环境状况、人口素质和文化类型。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共同中轴是生命尊严。教育是"文化-社会"的调节机制,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社会"过程。教育与文化、社会构成"文明",教育的使命在于持续建设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7.
传统节日作为一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传统文化节日中内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深挖节日文化内涵,唱响社会主旋律;探索多样节日载体,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加强社会环境建设,理性对待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出发,依次分析了儿童入学前家庭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入学后学校教育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以及通过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指出我国教育中存在隐性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并通过对城乡教育差异的环境分析,倡导为农村儿童构建趋于平等的教育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文化是现代文明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是一个文化实体,教育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是教育对经济社会主要的作用点和作用方式。现代中国教育在经济方面受市场原则支配,在社会方面受选择原则支配,在文化方面受适应原则支配。经济方面的过度趋附,社会方面的过度亲和,文化方面的过度异化,构成现代中国教育的文化矛盾。文化矛盾的根源有三。一是现代教育迷失自我;二是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三是教育对文化传统的过度批判和过度反叛。教育改变和造就人,而不是人的生活。现代教育能否为抵挡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文化冲击,能否合理有效地矫正媒体文化的影响,确立作为民族文化主体和意义文化主体的地位,确立作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权威,成为社会的文化创发源和辐射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和文化批评,这些成为教育的文化力量的确证。为此,必须进行一些重要的理念辩证和学术理论方面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文化态度,一种是以学习先进为价值取向的激进态度,一种是以注重继承传统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度。这两种态度给教育理论中国化造成不同的文化困境。前者造成了中国教育学人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某种程度的分裂,国人对域外教育理论的盲目尊崇,中国教育研究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缺乏。后者则面临着如何破旧立新和有效传承的挑战。走出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文化困境,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改变先进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构建根植于传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