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句子的结构分析,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句子置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进行分析,分别确定如下成分:主语,谓语(句法);施事,受事等(语义);话题,述题(语用)。本文讨论有关“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的若干问题,谈谈如何检验、确定“把”字句的话题成分,以及话题成分在话语活动中的实质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正序句Mary comes here和倒序句Here comes Mary进行对照,可见二者在语义,语用和句法方面的差异,对这两种句子的句法探讨再次说明:某种句法形式是否可以接受,并不单纯是句法问题,句法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某种句法形式不能接受的原因,有时可以从语义和语用方面找到。  相似文献   

3.
句中语气词“嘛”在句法结构上起着停顿标记的作用,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在语用上则起着划分话题和述题、调节人际关系和加强语篇衔接的功能。“嘛”同“呀”“吧”“呢”“啊”等句中语气词一样,其语义和语用特点都与相应的句末语气词相关。但在语义上表示“显而易见”则是“嘛”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讨论句子的合格度应当注意语法的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用规则三个方面.对具体句子而言,有的句子只符合一项规则,有的句子只违反一项规则.在评判句子的合格度时,要区别抽象句和具体句、孤立句和语境句,从不同角度分析句子的合格度,同时还要确定评判句子合格度的标准.如果说句法标准、语义标准是句子成立的基本标准,那么语用标准是句子成立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5.
说“连贯”(续)马汉彦(三)述题连贯述题连贯,是凭借述题之间相同、相类、相对等语义联系,跟话题连贯一样,也是用“词汇衔接”的形式来连接连续的话语。述题和话题都是句子的语用成分,它们的基本职能是构成句子的语用结构,但是它们也具有连贯功能,可以起连接的作...  相似文献   

6.
“都”字特指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都”前带有或者隐含表示范围的词语,询问的内容一般是判断、领属或存在的主体或对象、某一特定事件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惯常性动作行为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语用含义分为询问、查问或埋怨、责备两类。常见的答句形式有四种:否定预设、一一列举、避而不答、事物类。  相似文献   

7.
“话题-述题”结构的频繁使用构成汉语法律条文的一个明显的文体特征。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话题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有些包含“话题-述题”结构的汉语法律条文常成为英译的难点。汉语法律条文中常见的“话题-述题”结构有三种类型:1、主谓结构或短句;2、动宾结构;3、偏正结构。将汉语中带有“话题-述题”结构的法律条文翻译成英文时,常需要根据其语用特征,摆脱原文结构和语序的束缚,转换成条件状语、其它状语结构、或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8.
试谈汉语语序变化的合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不同的语序往往可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改变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因此在语言运用中,选用哪一种语序取决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本文试图结合句法、语义、语用来考察双向动词语序变化的合格性。  相似文献   

9.
从隐现和替换看“关于”、“对于”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秉震 《中国语文》2012,(2):139-148,192
"关于"、"对于"的隐现是由话题句内部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当话题和述题之间语义关系密切时,"关于"、"对于"倾向于不使用,当语义关系不明确时,二者必须使用。"关于"、"对于"的替换由述题中的动词和名词性成分的语义小类决定,"关于"倾向与言说动词、内容义名词、言说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对于"倾向与心理动词、心理名词及心理动词的小句宾语共现。当述题中的动词或名词兼有言说义和心理义时,二者可以互换。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熹 《文教资料》2008,(1):25-27
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单个语气副词"偏偏"的用法情况.语义方面,讨论了"偏偏"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及语义指向;句法方面,讨论了"偏偏"的所适用的句型、句类及在句中的位置;语用方面,认为"偏偏"有突出和强化焦点和有篇章衔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小明 《海外英语》2022,(18):78-79+82
英语中动句是一种常见但相对特殊的句法结构,学界前期主要运用描写法研究其句法形成机制、选择限制条件和语义语用特征,后来转向了句法和语义层面的解释。文章基于对该结构谓语动词特点及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前期研究,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中动句的主语、谓语和状语进行阐释,探究该结构的认知动因,以帮助学习者更好掌握该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9,(5):88-94
现有文献从认知语法、二语习得、语义语用、生成语法等不同视角对汉语话题结构进行了研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汉语话题结构的习得研究应考察学习者口语中对二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习得情况和影响因素。汉语话题结构可以在最新语段理论框架下合法生成:汉语话题在主语或宾语位置基础生成,为满足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和使不可解释性话题特征得到赋值,最终移位到CP的标志语位置。  相似文献   

13.
在用英语表达汉语话题时不能简单的考察其所处的位置和具体的形式,考虑汉语句子的话题与主语的异同,而要着重分析话题与述题的语义关系,按照英语句法进行灵活地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严斌 《现代语文》2009,(12):87-89
本文主要考察了湖北省红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基本形式和语义、语用的特点。根据现有的调查材料,对红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基本格式进行了描写,同时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初步分析其句法特点,包括各种形式否定差比句的使用条件和语用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15.
介词框架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句法现象,并且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成熟.同为介词框架的"就X而言/来说"与"论X而言/来说"在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有着共性和差异,存在可比较性.基于丰富的语料,从多个角度对这两个介词框架进行考察、比较与研究,探讨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在句法方面,分别对二者的句法成分和句法分布以及移位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在语义方面,主要分析框架的语义特征、X和S(后续句的主语)的语义关联、后置词的语义对比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语用方面,从话题标记功能、篇章功能和隐现机制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旨在对这两个介词框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研究结果运用到词典编纂与对外汉语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VP1得+VP2”结构中“VP1得”的话题化的考察,发现“VP1得”作为话题具有句法和语义上的一系列表现:前置性、话题后的停顿或语音延长、话题标记、话题的省略、话题的并列、话题和副词的位置关系、话题的体词化、话题与句子自然重音的关系、“VP2”部分的述谓性表现等;“VP1得”还具有体词性话题所具有的话语功能,而这些功能和“VP1得”作为话题与后面述题之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紧密相连。“VP1得+VP2”结构中VP1和VP2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结为用“VP2”说明“VP1得”所涉及的动作或状态的量幅。  相似文献   

17.
凝固结构“俗话说”是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转述语的形式出现,相对于其后的“俗话”,句法上处于从属地位,属独立性插入语,可发挥独特的语用功能“。俗话说”所启引的核心句(记为X),结构形式多样,语汇性质丰富,进入“俗话说+X”表达式的X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群众性,一是“知识性”“,知识性”是X能进入“俗话说+X”表达式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一 在近年来对三个平面的讨论中,各种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一是将三个平面分别看待,如施事与主语不对等,话题与主语也不对等(胡裕树、范晓1985);二是将语用与句法合一,把话题当作主语(朱德熙1985);三是将语义与句法合一,如把施事看作主语,把受事看作宾语(Chares. Li, Sandra. Thompson19)。这三种看法虽在理论上有些分歧,但对三个平面的存在都持认可态度。 从三个平面角度析句,句子分为语用的、语义的和语法的。语用成分指句子话题链里的构成部分,也指句子分析的成分。语义成分指语符链里语符间的意义联系。句法成分指语符链里语符在句中的功能。对于句法成分的分析,传统上分为六大成分,直接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沈家煊(1997)从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出发,指出性质形容词作谓语和状态形容词作定语是有标记的。文章从意义制约和表达功能的角度,考察了形容词与名词组合时的具体表现,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若是定中式,状态形容词受到的语义限制更多,且该结构在表达功能上得到凸现;若为主谓式,则性质形容词受到的语义限制更多,该结构在表达功能上也被凸现。反之则反。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科技英语被动句的研究大部分是在句法平面从翻译角度进行的。本拟从语用的角度,在语篇层面上对科技英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作一探讨。被动句作为一种信息重组的语用手段,在科技语篇建构中具有如下功能:话题确立功能、话题连接功能、话题转换功能、焦点凸显功能、焦点对比功能和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被动句的这些功能通常都是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篇,从而确保语篇的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