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误区一:教师不指导=学生自主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第二自然段时,有位老师让学生通过看图体会蝈蝈夏天在大树下乘凉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又告诉学生第二自然段就写了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生活得自由自在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宋科 《辽宁教育》2003,(7):104-104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觉得这只想飞的乌龟是只怎样的乌龟? (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十足)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可怜的乌龟,它的愿望是想飞,但它没有翅膀,不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相似文献   

3.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觉得这只想飞的乌龟是只怎样的乌龟?   (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十足)   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可怜的乌龟,它的愿望是想飞,但它没有翅膀,不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深入品味课文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兄弟俩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童真童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师:你读出了兄弟俩怎样的心情?生:开心、高兴、喜爱……师:是呀!就是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师出示课文插图,生自由谈感受)师:除了图,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得到?把它们划下来,并互相交流。学生找到了两个句子,教师随机让其先谈自我感受,然后按照以下顺序(课件已预设,因此,没按照学生说的先后顺序来学句子)进行语言感悟…  相似文献   

5.
一、蚂蚁和蝈蝈[江苏教育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蚂蚁和蝈蝈在夏天进行不同的活动,在冬天里就有不同的结局。通过对课文学习,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青年教师卢晗执教该课主要采用引导式,以问题引入和仿照句式训练说话来进行。]师: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第1、2自然段,并思考:夏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生:蚂蚁在搬粮食。师:它们怎么搬?课文是怎么样写的?谁来读一读。生1: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2:这位同学读得有些不连贯。(…  相似文献   

6.
赵华 《四川教育》2006,(6):23-23
案例诊断【案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来告诉大家“,我”想变成什么?生: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生: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生: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穿梭。生:我想变成一只蝈蝈,歌唱我们美好的生活。……师: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教师需要智慧理答,有效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拓展视界,向思想的纵深漫溯。一、自由:让语言在对话中演进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一颗自由的学习空间。请看《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师:刘老师抓住线拐后,为什么他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生:他因为抓住了线绳而满足,因为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强壮和力量而显得得意。师:是呀,此时此刻,"我"为什么觉得他是幸福而充实的呢?生:他通过与命运之神不断地抗争,终于用实际行  相似文献   

8.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教师出示如下五个平面图形:师:观察这五个平面图形,你觉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生稍作观察与思考)生:我觉得五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其他的都不是。师:这是你的理解,其余同学呢?生:我认为这五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师:出现不同的声音了。生:我觉得这些图形中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外,其他几个都是。生:我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师:结合观察,同学们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那我们究竟该听谁的呢?生:听我的。生:我说得对。生:(轻声嘀咕)动手试一试吧。师:(请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9.
先看一则教例:《苏东坡改对联》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生:苏东坡是谁?生:对联是什么?生:苏东坡为什么要改对联?生:苏东坡原来写的是什么对联?生:他改对联的结果怎么样?生:这两幅对联什么意思?(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梳理板书。)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开始!(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就黑板上的问题回到课文朗读材料,学生一作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补充,解决了所有的号,教师颌首点头,一切都在教学设想之中,一篇课文就这学完了。以上“质疑问难”的教学片段我们都很熟悉,目前我们些教师所谓的“质疑问…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恐龙》一文中对三角龙的描写。师:同学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觉得三角龙怎样?生1:太可怕了!生2:是恐怖的怪物!生3:是凶猛的怪兽!……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生1读得让人听后毛骨悚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生2读得确实令人畏惧,同学们依  相似文献   

12.
<正>叶圣陶老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看似一句话,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模仿这个"例子",训练表达能力【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魏金花执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样一段话:"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师:我们再看看这样一段话:"他们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导入学习,明确挑战师:(出示:第七单元集中识字)同学们,读完今天的课题,你觉得这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同?生:今天的语文课只学习字词。生:今天这节课将集中学习一个单元的字词。师:是的,你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有信心用一节课的时间学完本单元的大部分字词吗?生:有。师:你们认为这节课可以怎么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录一:教师首先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问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3节中描写雪松的语句进行教学。师: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读书)生:老师,我觉得雪松很聪明,它不断地弯,再反弹。师: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再读)生:雪松不断地反弹,反复地……师:你觉得雪松有什么特点?生:不怕困难。生:雪松很有力量。师:你们再读读,不要放过每一个词。大雪压雪松,它会怎么想呢?相信你们还会有别的发现?(学生又一次读书)生:老师,雪松太了不起了,它不断地反弹。它是想先退一…  相似文献   

15.
案例1:教学《江南》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赏读第一行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师:请大家看图,想一想:"何田田"是什么意思?生:非常碧绿。师:非常碧绿,很好。这位同学呢?生:面积多大呀。师:面积真大,不错。这位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莲叶一片一片,很多。师:莲叶一片一片,很多。采莲姑娘采了一船的莲蓬,高兴不高兴啊?生:高兴!师:那我们就高兴地读一读这句诗吧。案例2:在教学《虎门销烟》的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  相似文献   

16.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觉得这只想飞的乌龟是只怎样的乌龟?(学生跃跃欲试,兴趣十足)生:我觉得这是一只可怜的乌龟,它的愿望是想飞,但它没有翅膀,不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生:老师,我有意见,我觉得这是一只可敬的乌龟,他敢想敢追求,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这是一只可笑的乌龟,飞身上天对它来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学生各抒己见,参与讨论)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是自己对想飞的乌龟的独特的理解。(不同的看法反映了“梦想”的两重性,既要敢追求,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海纳百川,利用生成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效率[《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教学案例]师:你觉得那个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学生边自由阅读,边找重点词句)生:老师,我能不能不从小姑娘着手?我想从张丽的角度去理解课文。师:为什么?生:我觉得在课文中张丽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她的态度变化是在对小姑娘的逐渐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更能说明小姑娘的品质。师:既然如此,那你就说一说张丽的态度产生了怎样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上教版第二册《王冕学画》教学片断师:文中是怎样介绍王冕的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数一数有几句话。(生读文,数句子。)师: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手势表示。生:四句话。师:现在我请这排的小朋友一人一句开小火车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想:这四句话分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片段师:接着说,还有哪儿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生:我认为句子"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写得比较好。师:倪老师也觉得作者的想象特别的奇特,也被这小——喇——叭吸引了。(板贴"喇叭")你们想不想也走近了去看一看呢?生:想。  相似文献   

20.
观察: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滥竽充数》教学片段:师: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乐队?又为什么要逃走呢?生:他逃走是怕追查。生:他是为了骗取俸禄。生:他肯定逃到外地做生意了。生:也有可能去旅游了。【反思:浅尝辄止、脱离文本】课堂上阅读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却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偏离课堂的主线,在文本之外的边缘地带徘徊,导致教学不能深入课文的"腹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