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押娣 《物理教师》2010,31(11):6-8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2第三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它继“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不仅深化了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也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一个实际的力,仅由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分解结果不唯一,  相似文献   

2.
《力的分解》,历来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其教之难,难在“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互为逆运算的两个物理过程,力的合成方法刚刚成功解决,而力的分解,无论是课堂逻辑语言设计,还是演示实验的设计,都不好再作引人人胜的创新安排;其学之难,难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不知  相似文献   

3.
1 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 ,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 ,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 ,依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 ,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 ,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为  相似文献   

4.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是解决多力在牛顿运动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学习《力的分解》这部分内容时普遍感到困难,解题时更是毫无思路。那么,学习的难点存在何处?作为教师又该如何解决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阐述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力学部分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设置演示实验来进行力的分解的教学,层层推进,可促进学生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加强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重力、弹力、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研究中的三大力,对它们的产生原因,作用方向,以及其大小的研究,对后面力的合成,分解,力的平衡,以及力和运动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设计思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抛体运动"规定的内容标准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处理复杂运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一节正是该方法的典型应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方法,所以,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本节课应突出"自主、善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课题——确定方向——成立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本节课在设计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整节课由探究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究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  相似文献   

8.
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弄清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是等效替换,理解了这种等效替换,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关键是弄清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本质是等效替换,理解了这种等效替换,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10.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课。  相似文献   

11.
杨端方  陈刚 《物理教师》2023,(1):20-23+28
当下关于“力的分解”一节教学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力的分解”依据应该是“力的作用效果”还是“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应该怎样分解力?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种分解依据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力的分解”实质、“力的分解”教学实质、总结出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树民 《云南教育》2007,(9Z):23-2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析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感到物理难学,开始几节课还不知不觉,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听得懂但不会做题,到后来有些学生连新课都听不懂,甚至对物理产生畏惧情绪,尤其学到力学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章节时,更是感到无从下手.力学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高中物理知识结构基础之一,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力的分解内容设置在"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分解法"不仅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还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它对于矢量运算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做了更大地延伸和拓展,可见"力的分解"在整个这一章中具有基础性及预备性.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促进学生对物理的有效学习。通过对新课内容的二次开发,让学生观察、体验发现物理概念、规律的过程,体会相应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进行认知和建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力的分解》新课内容的二次开发,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相似文献   

15.
对力的分析是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和开端。在本专题中,我们将在分析三种基本力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并结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来熟练地分析力。  相似文献   

16.
于淼 《中学物理》2023,(19):45-47
利用“10步法”总结了3D打印技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具的制作,并以力的合成和分解演示仪为例介绍制作流程,发现利用3D打印技术使实验教具的制作非常便利,其教具可以很好地探究物理规律,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实验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力的分解是高一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够按力产生的效果对斜面上重力进行分解,并且直观地根据看到产生的效果来透彻理解斜面上重力的分解,笔者自制了一个“斜面上物体重力分解演示仪”,在赛课中成为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8.
蔡淑华 《考试周刊》2014,(41):132-133
"力的分解"中等效思想的渗透、数学方法的运用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探究过程,是设计教学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分析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思维形态.而将物理问题生活化,是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物理课堂,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将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的最好方式之一,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笔者在"力的分解"一课中,将每一个问题都生活化、形象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充分认识运动,掌握描述运动的方法,进一步探究物体为什么这样运动贯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和《高中物理必修Ⅱ》。对"运动描述的实例"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浅薄之见,供同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