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V来V去"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由于进入该结构中的动词性质的不同,使得该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V来V去"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系统内,"V来V去"的语法意义除了总体上表示反复态之外,它还包含有表示往返、交替、交互等附加意义.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沈林 《语文知识》2010,(2):35-38
趋向动词“来”、“去”反映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同一位移,“来”以终点为参照点,“去”以起点为参照点。它们的应用规律如下:说话人位于终点时,只能用“来”;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与终点没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有,在对话当时也位于终点之外,只能用“去”;说话人或者听话人与终点有归属关系,或者即使没有,但在对话时听话人正在终点,“来/去”都可用。  相似文献   

4.
“去来”的性质及其“来”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与方言用例的相互印证中讨论“去来”的性质 ,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来”的历时演变。“去来”为两个词 ,“去”是动词或趋向动词 ,“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来”因其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程度弱化 ,在清代被适应性较强的“罢”所替代。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来"和"去"意义和虚化过程的不平衡导致了"来V"和"去V"的不对称,如"来"可以是助动词,也可以和动词构成连动式;而"去"则一般只能跟动词构成连动式。  相似文献   

6.
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学研究的是话语和言语的交际系统,即说话人和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用意义的理解。文章在洋细分析了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之后认为,正确理解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隐含意图是进行成功交际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系统功能语言学所强调的“意义潜势”是其语言观、语义观的精髓,“意义潜势”具有丰富深刻的语用内涵,从中挖掘出来的意义动态性及意义互动性特征,已深刻地说明其意义研究视角已扩展到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反之,语用学对“意义”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潜势”观点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考察了指示这一语用学的基本研究课题在具体语境中发生的语用变异现象。试图将语李的标记理论应用于语用领域,用有、无标记的形式和意义来具体解释说明指示所发生的语用变异现象。最后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具体指示语产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他砂汉语的"去来"句是不同于周边西南官话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句式,其"去来"一词语音形式是汉语,但语义及语法功能却是土家语的。这种特殊的句式是受当地土家语影响而产生的,是语言深度接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VP+来”和“VP+去”句式结构经历了历时发展的过程。“来”、“去”的虚化与进入“VP+来”、“VP+去”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二者的虚化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虚化历程中,存在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差异,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曾对语言和言语作过区分,虽早已引起语言界的注意,但在实际教学、言语交际中却很少被人注意;教学中出现把语言“教死”“学死”等现象,学生往往束缚于工具书或字面意思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影响交际或交流。本文着重谈一下语用意义的产生以供教学、交际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趋向补语"来/去"和宾语同现时,可以形成不同的排列语序。以宾语为立足点,当宾语为施事宾语时,只有"V来O"一种排列语序;当宾语为受事宾语时,可以构成"V来/去O"和"VO来/去"两种不同的排列语序;当宾语为处所宾语时,一般只能构成"VO来/去"排列语序。每种语序的安排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理据可循的。  相似文献   

13.
浅谈汉英翻译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活动。我们所说的意义相符指的就是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时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相符。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词汇的语用意义是基于词典意义经语用推理机制而导出的意义.可以从与词典意义的关系及其非自然意义的性质,简略探讨其形成的客观基础和语用推导范式.  相似文献   

15.
论词的语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研究词的语用意义。词的语用意义是词在语言运用时产生的临时意义,是情景和上下文对该词的词形、词音特别是词义作用的结果,是一定的语言运用环境的产物。词的语用意义同该词的词汇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面目全非,但其辨认又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注意到词在不同场合可能产生临时意义,这不是新课题,在修辞学、词汇学等学科早有研究过;但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一方面可以对这一现象有新揭示,另一方而又可以对语言学以及上述学科的研究有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汉语中的“去来”结构.用法较为复杂。本文试图全面分析这些用法,并对它们的来源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去N”和“到N去”的实际语用情况。第一部分里有统计“去N”和“到N去”使用频率的表格;第二部分考察单用的“去N”和“到N去”的互易;第三部分考察由“去N”和“到N去”构成的连谓结构。文末有个结语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方言中“不存在”的语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川方言中“不存在”一词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分析了“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与在普通话使用中意义上的异同,解释了“不存在”的语用意义。进而,文章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究“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中使用特殊的原因,揭示其语源,把握其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英语动词"come,go"和汉语动词"来、去"的内在指示意义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come、go和汉语的“来、去”是经常对译的。在此,本拟从实指义、虚指义和习语三个方面对这两对动词的内在指示意义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更好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20.
要研究抽象的词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本文把汉语交际和一些作品中出现的"意义"一词进行替换,从语用角度对不同语言环境里"意义"一词进行研究,以此来发掘汉语词汇自身的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