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塞奥多西二世7岁成为拜占廷皇帝,其姐普尔克里娅在414年成为奥古斯塔,此后长期为塞奥多西二世摄政,掌控帝国事务,在塞奥多西二世统治时期的帝国政府中具有巨大影响。身为女性的普尔克里娅之所以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拜占廷社会中掌握权力,除了她本人的性格与能力之外,还在于其身份、现实政治环境以及基督教禁欲主义这三个来自不同维度的因素的结合。皇室成员身份作为一种结构性因素为普尔克里娅的摄政提供了可能性,现实政治环境是普尔克里娅有必要并且有机会利用其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独身守贞的理想与实践则进一步为普尔克里娅参与政治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
杨瑾 《家教指南》2021,(5):9-17
学界研究揭示的敦煌与波斯关系表现在艺术、器物、人物、服饰、医药、饮食、宗教、天文等诸多方面,既有萨珊波斯至后萨珊波斯长时段迁移传播的线性脉络,也有极为复杂的广泛横向联系.萨珊波斯构建的人神秩序图像化表现形式依稀见于敦煌多元文化形态中,包括后萨珊波斯与粟特等.  相似文献   

3.
从4世纪起到1453年,拜占廷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廷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拜占廷文化的尚古倾向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承载了古典文化的遗风有很大关系。历代皇帝关心教育,倡导文化学术活动,从而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翻译、研究古代典籍,热衷学术交流的文化氛围,在主观上又推动了这种尚古倾向。它对拜占廷历史和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公元5世纪的平城是丝绸之路东端的中心城市,平城尤与萨珊波斯具有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平城出土的中亚与西亚金银器与玻璃器印证了这一史实,这些联系直接促进了北魏玻璃工艺的发展,并对隋唐文化的繁荣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6.
波斯帝国的政治体制承袭埃兰、米底国家的管理模式,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治国方略,成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起源。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君主制,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不同宗教、社团、种族和肤色的民主政治。他通过各种复杂的监督和平衡机制确保了波斯总督履行职责和对国家的忠诚。大流士一世即位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波斯帝国的国家管理模式,最终确立了绝对君主专制,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制度,从而使波斯帝国繁荣近200年。  相似文献   

7.
萨珊波斯帝国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是早期拜占庭面临的重大外交问题。达拉斯城战役是查士丁尼积极谋划的全局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对波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辉煌军事成就的序幕。它为拜占庭军队的西征准备了条件,也展现了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帝国军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对希腊诸城邦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策略,但因遭到希腊诸城邦的强烈抵抗而失败,希波战争最终以波斯退出希腊本土而告终.波斯从战争的惨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由武力征服转为扶持希腊各邦争霸,借以维持希腊世界的均势,得以从中谋利.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而且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展示了波斯帝国高超的外交技巧.  相似文献   

9.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前 5— 4世纪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世界的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征服到保持城邦均势的演变。波斯从希波战争中的惨败吸取经验教训 ,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 ,改善并提高了帝国的政治地位 ,而且还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事实证明 ,均势政策不仅使波斯帝国从中受益 ,而且也充分显示了波斯帝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粟特商团事件后,西突厥汗国遂与拜占庭帝国结盟,并联合拜占庭帝国对萨珊朝波斯进行了多次军事进攻.学者皆认为西突厥汗国与拜占庭的结盟是贸易联盟关系,笔者通过东西方史料论证其盟约的性质是政治联盟,并对两国结盟后的影响作一评论.  相似文献   

11.
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未能实现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征服,转而进攻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一历史事件看似偶然,但在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系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十字军队伍和威尼斯共和国的利益追求是军队转向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拜占廷帝国的衰弱则为转向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纷繁复杂,既是外部各列强的军事威胁所致,也是其自身逐渐衰败而造成的自然结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宗教信仰等诸社会因素。其自身衰败的历史自马其顿王朝末期便已出现,而这一帝国政治上的特点在拜占庭帝国晚期的历史上更是显著而持久,最终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命运。末代王朝帕列奥列格王朝统治时期的一系列内战更是使帝国衰败的历史无法得到逆转,反而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形"与"势"是《孙子兵法》中的十分重要的兵学范畴,也是战争指导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孙子分别从"谋形"、"识形"、"示形"和"因形"四个方面论"形",从"知势"、"造势"和"任势"三个方面论"势"。孙子的形势论是其战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和战役战术层次两个层面,在后世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096~1270年,在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共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其中尤以第四次十字军运动最为重要和特别,因为它打着“夺回圣地”、“打击异教徒”的旗号,却改弦易张,攻陷同为基督教兄弟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史家们一直争论不体。文章认为,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因素才是其改变方向的主因。  相似文献   

16.
欧洲多边主义的发展历史较长,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和完善的地区多边主义模式.而亚太地区多边主义刚处于初始阶段,相对于欧洲来说还很落后.对亚太来说,地区多边主义是个新的东西,虽然照搬欧洲的模式不可取,但是认真研究和借鉴欧洲的经验还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进行了旷目持久的大规模的收复失地的军事活动,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导致帝国的财政状况十分窘迫。但是,他巧妙地解决了庞大的建筑资金的来源问题,有效地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国民阶级的晚出这一见解是侯外庐先生在进行亚细亚的古代与古典的古代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来的。国民阶级就是雅典的公民,雅典的公民在进入文明时代时就出现了,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氏族遗制保留在文明社会里,氏族旧人执行了新的社会任务,所以国民阶级(显族、国人)迟至西周末和春秋时期才出现,国民阶级的晚出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美安保体制的生命周期成功地延续到了21世纪,其具体内容及目标指向都实现了重新定义。这个上世纪冷战遗产的未来走向扑朔迷离,它的继续存在对东亚意味着什么,对中国眼下的战略机遇期又构成了怎样的挑战。在对日美安保嬗变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的同时,就其对未来中国的影响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