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嵘  褚成红 《天津教育》2014,(19):39-39
请您介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亲历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积累经验,获得相关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必要的指导,但是不能包办代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对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都做了明确的说明。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没有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利用。本文从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充分挖掘资料价值;教会学生根据要求查阅资料,并根据需要对查阅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课后善用资料,充分发挥学生收集的资料的持续性作用三个方面对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做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综合常识学科。在学生眼里,它因是副科,所以一直不被学生所重视。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开展这一学科的教学呢?本文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收集课外资料丰富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整合学科。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整合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我们要重视对它的应用和它在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深化理解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作为前提,而情感体验又来自于学生熟知和关心的社会生活。因此,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交互是德育课程生成的关键。其交互过程的外在形式之一就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这不仅是时代、社会赋予社会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践新课标的重要途径,能为学生今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35):124-12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师生对品德课前资料收集观念淡薄,形式单调,评价无声的问题,于是提出"逐步细化,培养课前收集的习惯;出奇制胜,创新课前准备的形式;及时反馈,重视课前资料的评价"三方面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教这篇课文,我放手让学生收集金字塔的有关资料,课上简单梳理了课文内容后便开始了交流。学生交流得非常热烈,我也觉得这堂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打开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可是,这样的课至多只能算课外专题阅读之后的一个交流,课文本身已经被挤出了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学不学《埃及的金字塔》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把他们培养成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品质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态度,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尝试有创意地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堂中的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或真实的社会,经历搜集体验—归纳提炼—反思内化,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然而事实上,学生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对收集到的材料往往缺乏挑选,贪多求全,对内容本身也并不能真正理解,所以在课堂交流时常会出现"照本宣读"的现象:一人读,众人听,说者寥寥,听者茫茫。这种单向的交流汇报,缺少对话,缺少思维的碰撞,缺少情感的体验,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品德课程课外资料的整理。  相似文献   

12.
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掌控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同时对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极其有利的。因此,在初中这个重要学习阶段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1课外信息资源引入生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猛,教科书不可能全面而及时反映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客观上需要师生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不断收集各种生物学信息;而教师恰当的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陈浩 《生物学教学》2007,32(5):56-57
技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技术实践”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山东人民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社会四级下册46~49页。二、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3.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4.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相似文献   

16.
沈曦 《陕西教育》2005,(3):27-27
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6如课前学生收集信息,课堂上交流信息,课外再收集信息。但细细想来,这些教师的做法有没有实效,是不是真的如他们所愿——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懂得合作、善于交流是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必要前提。要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为培植学生这方面的愿望创设必要的情境。  相似文献   

18.
正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和运用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体会。一、拓宽阅读渠道,丰富课外知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课所涉及的知识面极广,上至天.下至地理,从古到今,包罗万象。在信息大量涌现。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用它来促进学生对社会知识的学习,无疑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大语文观"教学理念的倡导下,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亲历课外实践获取资料,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小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积累语文素材,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处理、表达、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