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培养可靠的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重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把德育摆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实践中。以“强化一个德育目标、优化两个实现途径、深化三项专题研究、细化四项特色活动”为重要载体,从德育研究的认知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出发,开展德育科研,以全面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上质量求规模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积极改进我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细微工作着手,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育、教学、管理环节的育人功能,让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德育首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落实德育首位,是党和政府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一贯主张,是新时期加强学校教育的迫切要求。落实德育首位,应立足于通过多种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同望寄宿小学是天津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年我校开通了同望校园网和同望网校,它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立交桥。我校平均每5名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全部电教设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管理网,纳入网管中心进行联网管理,并随时接入宽带网。在贯彻《德育规程》中,我校行政班子认真学习、统一认识,决定利用我们的优势,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实施《德育规程》,通过广泛开展教育活动,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规程》教育,目前已形成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主动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的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德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近几年来。我校德育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四纲”),坚持以德育为首,强化管理,改进方法,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努力构建育人新格局,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四三二一德育管理”新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需要做好下列工作:创新高职德育观念,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人本观、实践观、开放观;选择德育内容,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基础工程,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特色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补充;拓展德育途径,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网络为阵地,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丰富德育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初中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学生德育评价不仅是彰显学校德育成效的有效手段,更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与学科学业评价和管理相比,目前学生德育的评价存在着模式单一、分数为先、重惩罚轻表扬等问题。而德育本身的隐性特点使学校很难对学生行为进行科学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综合评价的全面实施,五育并举全面教育观的形成,这些变化倒逼学校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为此,我校尝试进行了德育模式的变革,探索以学分制提升初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长期以来,学校一贯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职业学校育人培养模式.作为德育整体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是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针对中职学校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探索德育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刘洁 《上海教育》2010,(17):79-80
校本德育是以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前提,以德育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学校德育特色的创造性为基本内涵,以学校和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背景条件,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为构建主体,通过德育课程建设、德育管理、德育研究等工作的校本化来体现德育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其中,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特色通过课程予以确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校在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调整思路,反复实践,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路子,创设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新型德育模式。“德育为先”,即德育是一切课程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我校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一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首先应考虑它的育人功能;二是从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工作。各年级德育均有不同的侧重点,初一年级着重进行以礼貌、礼节、礼仪“三礼”为载体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军 《广西教育》2009,(32):20-20
近几年来,我校以德为首,认真抓好德育常规,强化德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下面谈谈我校德育工作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校依据新时期德育要求及学校实际,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形成了以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工程”为德育主渠道、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育人工程”为德育创新手段、以实施“品德评价工程”为德育绿地、以实施“社区教育二五一工程”为德育合力的德育工作四大途径,有效整合优化了我校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教之道,德为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育人的主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落实德育首位观,实施全员育人、全域育人,努力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形成了一套以德育研究为引领、以学科渗透和班级文化建设为主体、家校共育的德育体系。一、以德育研究为引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育人水平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反思、提升,积极探索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德育实践研究。每学期召开两  相似文献   

15.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的特点,我校从1991年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于职业学校特点的德育模式,最终形成了“后备军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培育”三元整合德育模式。三元整合德育模式营造了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声誉,推动了学校发展,也是新世纪德育工作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张景 《天津教育》2009,(11):12-12
学校特色是各个学校的建设目标之一,可学校同质化现象又是如此突出,言其千校一面也不为过。德育向管理要质量,教学向时间要质量,体育向运动队要质量,美育向特长生要质量,成为许多基础教育学校的普遍模式,特色鲜明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7.
张华均 《湖北教育》2002,(18):25-27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更是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良好、政治态度鲜明,身心素质健康的“四有”新人的一项伟大基础工程。近年来,我校在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指引下,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首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我校实际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管理中科学建立和正确运用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制约”功能,对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论和实践表明,建立“三评三有”机制,即:评课有德育内容,评教有德育要求,评先有德育条件,是加强德育过程管理、落实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德育效能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育人先育德。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德育管理上,力求方向上不走弯路、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死角,走出一条系列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德育之路,一直是如今学校追求的目标。下面,以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来谈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困惑与展望。一、德育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多年来,我校针对德育工作要求高,落实难的现实,大胆探索,提出了"抓学习达成共识、抓队伍形成合力、抓主题形成系列、抓活动形成氛围、抓创新形成特色、抓考核形成动力"的德育工作思路,做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德育内容层次化、班级工作规范化、学生管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优化教育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手段”。由此看来,德育评价在功能上也是以教育性为归宿的。学校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德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为师生的再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那么,如何为师生提供有效的德育信息呢?通过7年的探索,我校的德育评价已见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