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1.从儿童的生活入手,培养主动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3.
培养造就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事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现状分析,阐明了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时代感和紧迫感,从高校所担负的重任论述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就培养造就的措施谈了一些构想,就存在的问题发表些建议和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科责任人作为学校基层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其教研基本功的提升价值不可小视。整体上,学科责任人的教研基本功包括:善于营建乐于探讨真问题的团队文化;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系统策划和实施长时段的教学研究方案;组织实施"有节律""有节点"的教学研究实践;善于读懂教师团队,建设能上能下的教师发展梯队等。为此,学校领导要能够在赋权和教研条件上提供应有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海鸥 《早期教育》2002,(10):14-14
教师对《纲要》的理解是正确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前提,他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最终走向。教师是怎样理解《纲要)的?又是怎样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在把理念转变成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是什么?遇到的障碍又是什么?怎样帮助教师解决这些困惑与障碍?作为教研组长,我围绕着这些新问题对教研工作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始于世纪之交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所处时代之特殊,力度之大,程度之深,涉及面之广,是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所无法比拟的。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其任教教师如何解读时代要求,如何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并适时地行为跟进是摆在自身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教研工作的筹划与策划又如何发挥其特殊的智慧,站在教学与研究的前沿,帮助教师筛选与解决问题,尽快帮助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本领,以迎接新的挑战呢?  相似文献   

7.
魏琴 《山东教育》2007,(3):47-49
品德课是育人的重要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品德教学应努力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9.
王永平 《考试周刊》2009,(52):161-162
对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很多孩童特点,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精神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括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因此,对八年级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的总问题.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对中学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其培养工作的目标应该是:为建设支持教育发展所需的一支高素质的中学教师队伍而培养一大批学科、层次、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的高水平的中学骨干教师。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研工作是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搭建的过程就是园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要深化幼教改革,真正把《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雷锋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将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必须提高教研活动实效。作为教研员,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提高教研活动实效,为园长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3.
俞雪山  时霞 《教育革新》2009,(9):F0002-F0002
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网络教研——学科骨干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于8月8日至8月21日在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平台(www.gsler.com.cn或gsyx.cersp.com)上进行。本次研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人才的重要阵地。《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标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讲行为准则,他们习得的往往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而不是丰富的生活。新课程正是体现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要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的理解是: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发展学生主体人格,体现教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明新时期教师必须以《纲要》所要求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种创造性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受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又称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最后一个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要求,比前面两个目标的要求更高。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目标的挑战和突破,体现了重过程重体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好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