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礼仪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道德体系中最基本的层次,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礼仪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个虚与实的结合点,应大力开展礼仪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2.
礼仪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礼仪应当是对我国传统的优良的礼仪的继承,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为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需要,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必须切实注重学生的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师范院校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师范院校开展礼仪教育对塑造教师形象、展示人格魅力、维护教师尊严、传递教师情感、增强师德的示范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有特殊意义;开展礼仪教育有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礼仪就是道德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它具有协调功能、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礼仪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礼仪文化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已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礼仪文化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对象,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由礼仪观念、礼仪行为、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组成,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形成、发展和发生作用的规律.礼仪文化学的体系应该在总结和概括礼仪文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形成礼仪文化学的基本框架.在按照某种特定的范式对礼仪文化进行研究和概括时,既要继承和利用传统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宋晓刚 《成才之路》2009,(26):82-83
在日常的交往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交流。以礼仪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尊重、友好、敬佩与善意,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以达到和谐、完美人际关系。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交往,需要不同的礼仪形式。美国前总统民克松访问中国之前就曾专门学习筷子的用法。人们交往本身也离不开礼仪。  相似文献   

7.
营丽萍 《湖北教育》2005,(11):51-5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更成为人们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知书达礼,以礼待人,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衷肠”。这句顺口溜是对现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交际现状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礼仪,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将礼仪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和谐文明不仅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礼仪具有能动的社会作用,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明礼仪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礼仪与道德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既是礼仪之邦又是道德国度;从世界的角度看,礼仪道德是中西方伦理的融合之点。同时,礼仪作为道德,还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优势。可见,礼仪与道德的融合,既可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中西文化的融合,又利于增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期革故鼎新,其风俗革命的影响尤为深远。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头十年(1912—1921年)的礼制变革与民国成立前后三十年间(1902—1931年)的礼俗变迁以及二者的关系,指出其发展轨迹为始于变俗而终于变礼,变礼不易而化俗更难。民国初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礼制变革,社交礼制变革的特点是西化印迹明显。民国初期礼制变革的成效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开化地区效果较为明显,在广大乡村、内地远未普及。与礼制相比,这一时期的礼俗变迁具有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特点。说明化礼为俗不仅需要政治意识的进步,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更新。民国初期的礼制变革蕴含着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传统的社会控制体系和文化秩序进一步被消解,并朝着近代化的方向演变和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2.
加强教师礼仪教育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良好的礼仪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前我国教师礼仪修养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张林 《教学研究(河北)》2000,23(Z1):119-120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建设事业,同时还包括环境、生态的建设与保护.人在建立与环境、生态和谐关系中,塑造自身的文明形象,人不单是环境、生态美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环境、生态美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上陵之礼的确立,推动汉代帝陵祭祀由陵庙祭祀为主向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化不仅带来东汉陵寝礼制性建筑的增加,也成为唐宋以后上宫、下宫制的滥觞。明帝上陵之礼乃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成为汉代陵寝祭祀定制中唯一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大型典礼活动。这一制度的成型有汉代孝道文化的社会背景,也吸取了舞乐文化的精髓,更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意义而难以轻言废弃,经历魏晋盗陵现象的短暂打击后,于隋唐时期再度绘制出礼乐文化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如果说西周以前的“礼”过多地体现了它的伦理功能,而西周以降则使“礼”更多地体现了它的政治功能。周公礼教思想的形成与实施则完成了礼的伦理化向礼的政治化的转变。因此,周公礼教思想之于中国后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时代(黑色文明)未来将要走向综合文明(绿色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依赖自然客体的时代,工业文明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对立的时代,未来的综合文明必将走向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辩证统一,人类通过合理的科技创新,将营造起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德修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与措施角度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社交礼仪”作为一门实践训练课程在高校中已经开设多年,面对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礼仪课程教学应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礼仪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力求增加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