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中央、省级报业集团一个个崛起,形成中国报业一颗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中国地市报(主要指中等城市报纸)面对强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的世纪之初有新的建树,是地市报人共同关心和思索的问题。 地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地市报的优势是“多”而“广”。 全国地市报共3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中等城市报纸。省会城市、经济单列市、沿海发达城市,虽然为省辖城市,但这些城市党报的实力有的已超过了省级报社,有的已率先建立了报业集团。这部分报社已进入了中国报业的“第一方阵”,在规模和实力上已不再属于“地市报”的范畴,因此不在我们讨论的范…  相似文献   

3.
在报业竞争日益加剧,各类媒体都在千方百计寻“热点”、“卖点”新闻的时候,地市党报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的体会是:发挥地市报接近基层的优势,积极关注民生,做好相关报道,利于增强地市党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地市党报优势反映基层群众心声报纸贯彻落实“三贴近”的要求,要在诸多方面努实践和探索,但毫无疑问,关注民生、做好民生报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途径和内在要求。关注民生、做民生报道成为各主流媒体共同关注的重点,绝不是然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之后,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新闻领域的一种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4.
雷鸣  丁兴业 《青年记者》2006,(24):54-54
当前有许多地市报都辟有经济新闻版,但长期以来,经济新闻版留给读者的却是一幅“专业、呆板、枯燥、生硬”的面孔,往往“业内人不愿看、业外人看不懂”,经济版很难“活”起来。地市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打造自己的经济新闻品牌,已成为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市报想  相似文献   

5.
进人九十年代以来,地市报纸面临共同的背景与新的情况是:一、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二、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党中央特别关注和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把农业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三、越来越多的地区报纸随着地改市的变革改为市报.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改进和加强事关国家大局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报道?如何处理地报改市报后的城乡关系?是摆在地市州盟党报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孝感日报在改进与加强“三农”报道方面作了从认识到实践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化报道是地市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地市报对这一块并不重视。文化报道如何搞,是地市报最为头痛的一件事:都市报及国家级、省级报纸抢走了国内、国际文化新闻;很少有娱乐圈里的名家光顾一个小小的地市;地方动态文化又较少而且几无报道价值。基于此,很多地市报干脆就不设文化记者,文化版的内容从其它报刊上摘、从因特网上拾……这样做的后果是:文化报道没了自己的特色,报纸没了自己的文化产品。 怎么给地市报的文化报道定位,一直是新闻界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对地市报文化报道角色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7.
“独家新闻”,是新闻家族中的“状元”与珍品,有的专家甚至认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一生中能立志抓出三篇真正优秀的“独家新闻”,那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名记者了。记者想要在大庭广众、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抓出“独家新闻”,本身应具备哪些“超常”的内在素质?在众目睽暌、“真相”已大白于天下的情况,记者怎样才能抓出与抓好“独家新闻”?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地市报对新闻评论工作已引起了广泛重视。首先摆进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大多数地市报的领导动手写评论,有的地市委领导也撰写、修改、审批重要评论文章;其次是培养了一支思想敏锐、写作水平较高的评论写作队伍;第三是近年来各地市报登载了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讲得深,与实际联系紧,颇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文章。但是,纵观各地市报新闻评论的现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报纸,特别是一些新办不久的地市报,新闻评论仍然没有在舆论引导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位置摆得不正,把新闻评论当成“搭头”、“配角”;有的评论没有抓住群众思想上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道理浅薄,理论深度不够;还有的不能平等待人,往往“以势压人”,等等。因此,认真对待当前地市报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新闻评论的写作,是各地市报办好报纸、充分发挥评论在舆论导向中前锋作用的当务之急。怎样加强新闻评论的写作?笔者认为主要应抓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地市报呈崛起之势。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新闻的逐步优化、版面的日渐斑斓,也表现在地市报新闻研究工作的加强上。从新闻刊物上看,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所占篇幅越来越多,许多文章也从过去的“工作总结型”向“理论探讨型”转变。《地市报学》《地市报总编揖学》等理论课题,正在积极酝酿之中。目前。绝大多数地市报已建起“新闻研究室”一类的机构,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队伍也已初步形成。我们相信,这将成为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不容否认,地市报新闻理论研究有它的劣势,如视野相对狭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由于工作任务繁杂而导致的时间相对紧张等等。但同样不容否  相似文献   

10.
现代媒体越来越重视对图片的采编选用。时至今日,图片与文字已成为平面媒体不可偏废的双翼。选用得体的图片,常能产生“一图胜千言”的效果。一张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报纸,必定受读者的欢迎。因此,努力拍好、选好、编好、用好新闻图片,使之抢眼夺目,吸引读者,是值得地市报人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市报图片采用的现状倡导新闻改革以来,地市报的图片报道随着报人的理念转变和技术装备的更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地市报也常有佳作推出,但从与全国各媒体的比较中看,“少、小、旧、浅”是一些地市报图片采用现状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市报走向市场已成必然趋势。目前,已有一批地市报被财政“断奶”,多数地市报虽然还维持着财政差额拨款,但这种“维持”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报纸的广告收益已成为报社的主要经济来源,成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地市报经济新闻的内容来看,投资引导方面的报道和服务已经有所体现.但从总体情况看,在大多数地市报中,投资引导在经济新闻中的定位还不够明确,报道品种和形式还较为单一,特别是缺乏整体的组织策划.  相似文献   

14.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5.
面对报纸市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扩版增版的地市报,冲破狭隘的地域观念,纷纷腾出版面将时事报道引入“大堂雅座”,试图让时事报道和地方新闻一样成为“拳头”,以争夺读者。许多地市报在此作了有益探索。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但毋庸讳言,总体来说地市报时事报道尚处在起步幼稚阶段。怎样把地市报时事报道办出特色,用时事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笔者结合多年夜班实践,从地市报时事报道的特性、定位、取向和编排特色谈一管之见,以求教行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市报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别,使得东西部地市报的发展很不平衡。曾天海同志这篇《正视东西部地市报的差别》,分析了出现的差别及其原因,探讨了地市报“扩版热”在东西部的不同结果,就如何正确估量和应对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市报的影响,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报业发展、搞好新闻改革、改变观念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读后很受启发。希望地市报的同志、尤其中西部地市报的同志,对如何发挥和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势做大做强地市报积极建言献策,欢迎大家深入探讨,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7.
王仲有 《新闻知识》2001,(11):35-36
本文仅就地市报经济热点报道的策划与实施,谈一点粗浅的设想和体会。一、确立一个基本观念———为受众服务办好办活经济热点报道,尽心尽职为受众服务,是我们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大报的热点报道立意深、气势大,我们地市报不可比拟,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忽视一点,即我们的读者每天得到最早新闻的途径是当地的报纸,而且他们十分关注发生在自己所处地域、从事行业和身边的事。这是任何大报不可比拟、且十分强大的人文资源优势。地市报必须充分挖掘、发挥这一优势,务必抢在大报与当地相同、相关经济热点报道到来之前,抢抓热点、焦点问题,或…  相似文献   

18.
苟燕冰 《新闻窗》2006,(5):62-62
随着国家级、省级媒体大举进入地市报业市场,地市报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地市报该如何寻求出路并奠定发展基础呢?《遵义晚报》紧紧围绕百姓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抓出大批鲜活、贴切的地方报道,提高了报纸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发行量也因此一路攀升。  相似文献   

19.
笔者原为地、市报记者,近几年相继离开报界,但“改行未敢忘笔耕”,并一直关注着地市报的发展。今年贵刊开展如何办好地市报的征文讨论,想借此谈谈一孔之见。现在,一些地市报在日常发稿中,不是报道一些大企业,就是报道“有实权”的部门,要不就是报道财大气粗的万元户。今天为某厂长树碑立传(发长篇通讯或不论不类的报告文学),明天为某些万元户歌功颂德(也多是署名文章),后天为某些企业的产品叫好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地市报越办越好。但笔者经过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地市报在宣传上,还分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几种不可忽视的误区,值得加以改进。 误区之一画地为牢,闭关自守。地市报纸由于长期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中,又一向崇尚“小报小办”。过分地强调“地方特色”,报道内容、报道对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