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拍成电视剧后,各地电视台争相播映,反响很大。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作者、作品有关的问题。下面的几则趣谈,也许能回答观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甘久生 《语文知识》2005,(10):10-10
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被拍成电影后,各地电视台争相播映.反响很大。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作、作品有关的问题,下面解答其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一年,上海明星电影公司购得了《啼笑姻缘》电影摄制权,由《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改编为电影剧本,胡蝶领衔主演,准备拍摄。不料,与明星公司有宿怨的大华电影社顾无为跳出来捣乱,他先弄到了内政部注册的剧本摄制权,随即用高薪贿赂,从明星公司“挖角”。明星公司原准备饰演刘将军的谭志远,饰演关秀姑的夏佩珍等都动摇了。大华  相似文献   

5.
《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自出世以来不仅印数无算,而且据张伍统计,七十多年间,“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了。”另外,它还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北京曲剧、沪剧、越剧、粤剧、滑稽戏、黄梅戏、木偶戏、评弹、宝卷、大鼓、评书以及连环画等等”艺术形式得以传播。因此,《啼笑因缘》所引起的轰动以“传奇”名之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21世纪初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产生的三次热门效应,说明文学作品是一个不断被读者理解、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作品本身具有不断被发掘的“潜藏意义”,以及文学史观念和传播方式等社会接受的因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自出世以来不仅印数无算,而且据张伍统计,七十多年间,"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了。"另外,它还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北京曲剧、沪剧、越剧、粤剧、滑稽戏、黄梅戏、木偶戏、评弹、宝卷、大鼓、评书以及连环画等等"艺术形式得以传播[1]。因此,《啼笑因缘》所引起的轰动以"传奇"名之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作品本身也拥有出色的艺术成就,按理应跻身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之列。但长久以来文学界给它的定位并不高,这与它的通俗性有关。其实,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藩篱,并且这“藩篱”更不应成为阻碍优秀的俗文学作品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潜在因素,经典作品应该好看耐读,是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 (一)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人把张恨水称为通俗小说家,有人称他为言情小说家,有人则说他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遗脉”。所以各持一是,乃因张恨水的小说以“情”为重,多以才人佳女为纬,编织悲欢离合之事。他曾经名噪文苑,但他的颜色却愈来愈淡漠了,以至于长期以来不留名于文学史。然而张恨水及其作品却是一个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啼笑因缘》的时代背景、内容主题、情节结构、表现形式、作品功能、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求证了艺术张力是作品艺术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影视艺术对文学或戏剧作品的改编中,有两种艺术取向并非鲜见:一种取向是把原著视为经典,在改编中以忠实于原著为目的。用这种原则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固然较为准确完整地体现了原著精神,但却明显缺乏艺术改编应有的创造特征。另一种取向是在改编中仅把原著的题旨、情节、人物作为素材或触媒,而着重表现改编者的主体意识,全不受原著的限制,这样拍成的影视作品,很可能具有较明显的再创造的特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7,(3):65-68
以张恨水《啼笑因缘》为出发点,立足于文本,从文学成就、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等三个维度讨论《啼笑因缘》作为通俗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啼笑因缘》是一部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于一体的长篇小说,书中以主人公樊家树与三位女性的爱情纠葛为线索,穿插了军阀仗势霸占民女的情节以及关东义侠锄强扶弱的武侠传奇。它凭借着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扣人心弦。文章分别从出身富家的公子哥与爱慕虚荣的艺人、雪中送炭的义士与爱憎分明的女侠、倜傥博学的精神顾问与精神空虚的富家女三方面来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啼笑因缘》的多重趣味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是文学作品吸引读者的内因之一。《啼笑因缘》综合了情节、认知、时事、审美等多重德味,并在对情节趣味有所偏重的前提下,对各种趣味加以抑制与淡化处理,从而形成一种葱绿配桃红似的参差对照之美。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缘》改编过六版电视剧,在电视剧传播过程中其主题曲也因各自的风格特点被人们欣赏和接受,甚至成为经典之作。由于改编的时代与地区不同,各版电视剧中主题曲在歌词内容、旋律音调、编配方式上并不相同,既有共性又保留着各自的独特性,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对电视剧主题曲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是三十年代出现的由鸳鸯蝴蝶派向新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一九二九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的《啼笑因缘》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啼笑因缘》这部作品,以樊家树为主轴的多角恋爱故事,曾给畸形的旧中国产生一批《啼笑因缘》迷,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小说虽然沿袭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但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吸收了一些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被误解为中国文坛旧的、传统的创作模式代表者的张恨水其实却在文化历史中有着非常现代的意义。其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啼笑因缘》便体现出现代的生产模式——功能性写作的出现,以及现代的传播方式——媒介的系统策划和包装。  相似文献   

19.
进入1920年代,文化环境对旧派通俗小说十分不利,特别在经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激烈批判后,IEI派通俗小说为自身的生存进行变革已经势在必然。在这种趋势之下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张恨水及其《啼笑因缘》等作品对旧派通俗小说的革新和继承,为旧派通俗小说开拓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性转换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沈凤喜是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女主人公,唱大鼓书的她先是与富家子弟樊家树之间有过一段感情纠葛,后来又成了大军阀刘德柱的姨太太。在刘德柱的喜怒无常之下,凤喜最后落了个被逼发疯的悲剧下场。沈凤喜的悲剧命运一方面与其自身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