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感受词句美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3.
肖慧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8):45-4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散文,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落寞感,让读者品味到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滋味,创造出生动和谐的优美的秋的意境。其语言也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 相似文献
4.
5.
《摘罢苹果》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笔下的乡村劳动充满了田园的情趣和质朴的美。文章通过诗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和诗人所表现出的无奈和茫然的情感揭示了作者的阅历与该诗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本文拟对其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7.
美感是儿童的积极情感之一,它是人们在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具体表现为满足感、快乐感等。 相似文献
8.
9.
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影像构图、剧作结构等方面都堪称经典。通过对影像画面、叙事结构的解读,以探索影像的审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董玉整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5):227-232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倡导真理符合论以来,人们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讨论,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轴线.通过对历史上主要真理论的回顾与评论认为,真理符合论是一切真理论的基础.围绕这一基础,有的学说坚持这一理论,有的学说反对这一理论,还有的学说企图寻找别的关于真理本质问题的解释.但它们都是围绕着认识与对象是不是符合、怎样符合等问题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论,则是真理符合论的当代形式,是对历史上各种真理符合论的辩证继承和扬弃. 相似文献
11.
徐益亮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5):64-67
以美学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是匡正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需要,是“以美辅德”的必然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标准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本质衡量的重要尺度。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在于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获得,在于自由的教育者对自由学习者自由成长的自由促进。 相似文献
12.
高师书法教学在加强学生书写技能的基础上,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艺术中挖掘素质教育的素材,增强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完美人格,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为高校的素质教育营造出新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根本上来阐释美的本质,并提出美是客观的、社会的。李泽厚这一思想为实践美学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唯物主义视野,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他在具体论述中把美和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等这样一些关键术语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他的实践美学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美学角度对《药》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药》具有结构美、悲美、丑美等美学特征,虽然情节描写有许多悲愤之处,但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一种悲美。《药》的人物形象有许多丑的因素,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是一种丑美。 相似文献
16.
贺义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15-17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建立在美学基础上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有美学语言学的特征,主要包含,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与理智美的审美特征。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的审美教育作用,力求使自己的语言体现出审美性,从而提高语文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王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4):87-89
《诗经》展现商周人们的审美人生相。类意识之自由美,彰显人与客体的和谐;类存在之反思美,高扬主体生命精神;类价值之理想美,显示审美人生意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玉勤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48-51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伍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3):179-181
少儿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寓教于乐”的重要载体。从少儿受众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结合少儿电视剧的创作实践,要“真”而有“度”,“善”而有“法”,“美”而有“趣”,赋予少儿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以特殊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