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萝 从维熙1033年生。因率先描写了监狱生活,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墙文学”的开先河者,被文学界誉为“大墙文学”之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逃犯》等,中篇小说有《大培下的红玉兰》《远去的抽呱太风泪眼》毖一_于2著名作家从维熙  相似文献   

2.
从维熙的文学创作从新时期初期的"大墙文学"开始引起关注,他重点描写沦落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遇及其抗争,挖掘他们真实而复杂的灵魂,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记忆促使从维熙努力超越苦难。在《北国草》和《裸雪》两部长篇小说中,他在北国荒原和家乡大地上寻觅到了精神的故乡。  相似文献   

3.
从维熙的创作被称之为“大墙文学”,尤其是他的《雪落黄河静无声》发表之后,他的“大墙文学”更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但对他的作品也有不同的认识,以至于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暂时平息下去了,但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以为,要想对从维熙的作品进行深入地探讨,应该把从维熙的“大墙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去认识,才能对他的作品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中篇小说的创作蓬勃发展、争艳斗丽,给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增添了新的光辉.从维熙的中篇小说,是百花园中别具风姿的一枝鲜花.他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杜鹃声声》和《泥泞》,以悲壮激越的色调和丰厚深沉的思想感情,描绘了在那灾难年月里的悲恸的时代画面,显示出社会主义时代新悲剧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里,从维熙的一系列中篇小说创作相当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老评论家钟惦棐同志曾称之为“反思文学”,“也就是对逝去的年代来一次再认识。……这种文学将会随着整个思想界的逐渐深化而深化。因此,它可以是伤痕的,也可以是没有伤痕的。”①这种文学创作,自然同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有一定关系。从维熙深有感触地说过:二十年来“我在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06,(4)
著名作家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县。年轻时曾当过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18岁开始发表作品,1955至195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和长篇小说《南河春晓》。1979年后,他写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一、二、四届中篇小说奖;电影《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奖。之后,作者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北国草》《、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以及中篇小说集《驿路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祭红》《、牵骆驼的人《》鼻子备…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历史在他写作风格演变 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式的荷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新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他所建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对极端环境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式这一主题予以观照,并从知识分子视角切入,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有的思索与抉择,进而反思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的人性深度。在“悲”与“壮”的对照描述中,历史的“悲”是它本身所呈现的痛切伤痕,也是作品阔大的幕布,而英雄的“壮”则是着力描摹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其生活经历关系密切,其生活经历对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本文以从维熙的经历为线索,对其前后期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比较,前期:1.柔婉、清新;2.柔婉、自然。后期:1.雄浑、冷峻;2.深沉、含蓄,从而进一步揭示个人经历在语言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维熙在灿若繁星的当代作家中是惹人注目的一个。这不单是他的作品出现了“井喷”,近几年,仅中篇小说就有十一部,更主要的是他所涉足的领域是独特的,开拓了劳改生活的题材禁区,使他的作品一开始,就显示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这类题材作品的出现,不但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扩大了视野,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高考回望】 从维熙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作品也多次入选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和模拟测试题中,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选了他的散文《雨韵》,上海市继光中学模拟测试题选了他的说理散文《完美与残缺》,宜昌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选了他的《观雨》,山东省调研考试选的是他的《大山与小溪的对话》等等,由此可见其作品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在备考时应切实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从维熙的“大墙文学”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对1957年“反右”至“文革”的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处境的描写,重新审视并反思了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这其中也包含着作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刚走完了二十年泥泞道路的从维熙,“第一个发表了短篇小说《初春》,揭开了五十年代北京青年作家群文艺复兴的序幕”;第二年,他又以《大墙下的红玉兰》,把我国沉寂已久的中篇小说创作“推向时代的前列”。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十几部中篇小说和十几个短篇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极“左”路线给党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创伤,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个在苦难中仍然挚爱着社会主义祖国、在粪土中仍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辉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如春雷滚动,如长风出谷,深沉雄浑,慷慨悲壮,读者看了无不为之动容。但是,前一阵从维熙的小说创作,似乎在主题的开掘和形象的塑造方面费心血较多,而在结构方面下功夫不够。正如陈辽同志所说:“多篇作品都是先从一个‘引子’  相似文献   

13.
从维熙与索尔仁尼琴分别是中苏"大墙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以上个世纪的劳改营为背景,描写了一批因政治运动而被劳改之人的命运。两位作家特别关注了劳改犯们在环境极其恶劣的劳改营里人性的善良之处,中国作家从维熙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圣人"式的善良——似真金般,不论身处何境都能以中国传统道德意义上的"善"去帮助他人;而索尔仁尼琴笔下的人物则心怀基督式的怜悯之善,充满着生命的情怀,活出自己的原则与立场。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有道是:真情兮,春风熙熙如母爱。在学校这片沃土上,我学会了用智慧和师爱开启学生的心锁,让他们学会做人,求上进,不断地攀登人生的高峰。我班有位学生李某,由于小时候得的一场大病造成了学习障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有一次上音乐课,该同学由于下课贪玩没及时上厕所,就在课堂上拉了一裤子。当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音乐教室,二话没说就把他沾满粪便的裤子脱了下来。因为是冬天,我怕他冻着,就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给他穿上,并把他的脏裤子…  相似文献   

15.
1957年,至今在老辈子知识分子心里铭刻着。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苦难史书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张贤亮和从维熙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他们出生在同一时代,有着共同的"右派"劳改经历。本文从张贤亮的作品重哲理思辨,从维熙作品重道德特点入手,论述张贤亮重"缺陷美",而从维熙重人性的真善美的作品艺术风格、小说结构及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17.
一从维熙的中篇小说《远去的白帆》是极富魅力的。除了作家讲述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的结构艺术。《白帆》采用的是书信体小说的结构形式,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一贯到底,形成单一的封闭式结构。这种结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新鲜,不象那种采用时间、空间高度压缩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大幅度的跌宕跳跃,神秘变幻之感。其长处是稳重平缓,内容充实,事件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晰。它不仅在揭示主人公性格心理的发展过程上有着独特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18.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花·熙     
正紫罗兰静谧,郁金香的花瓣在蜜语,马蹄莲如玉的花蕾等待着不老的爱情……唯美金字塔紫色与红色,无需强烈的对比,只需将这份炽烈与高贵混合在一起,它们自身的能量完美地融合,发生类似化学作用的巧妙变化,将作为基础背景色的金咖啡色衬托得高贵、雍容。  相似文献   

20.
魔女柔熙     
周博文 《音乐世界》2007,(12):90-91
SBS 春季强档韩剧《魔女柔熙》,在开播前就引来许多韩剧迷的瞩目。久违荧幕的宰熙回归,韩佳人、全惠彬的美女合作,以及金桢勋、丹尼斯·吴帅哥同台,都是《魔女柔熙》不得不看的焦点。多角的爱情将如何归属,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