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进攻与防守是门球比赛的主要战术手段。进攻之中要注意防守,而防守之时又要准备进攻。特别是夺势之后,怎样有效地实施进攻与防守更为重要。只有优势而无谋算不是真正的优势。特别是在夺势之后,怎样有效地扼制对方,保持优势。在发动进攻之前,怎样权衡利弊选择最佳方案就显得更为重要。若稍有疏忽, 瞬间就可由优势变为劣势。所以说一时得势并不等于胜利,暂时处于劣势的也不等于失败。在球场上最后一杆定胜负的实例不胜枚举。夺势不易、控势则更难。控势只是手段,得分才是目的,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在发动进攻之前,要懂得“两利相宜取其大、两弊相宜取其小”的战术原则。千万不要做赔本的买卖。下面就关于在控势之后的几个关键性的打法与球友们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实战中布局取势的比重小了,“马兵”战“炮卒”的比例也小了,拚中局的趋势却大有发展。戎马倥偬数十年,应变能力很强的“将军”们,在中局构思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代新秀则脱颖而出,乘风破浪,在变幻莫测的中局里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例……  相似文献   

3.
《围棋天地》2011,(10):118-119
宋朝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围棋也迎来了又一次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据记载,宋朝的帝王很多都爱好围棋,而宋太宗赵光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创作的三道“棋势”,“对面千里势”、“独飞天鹅势”和“海底取明珠势”都被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4.
云手的奥秘     
谢千里 《精武》2007,(3):29-29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势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一、云手的名称关于云手的名称由来,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中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而来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而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划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相似文献   

5.
许立群 《游泳》2001,(6):19-19
不知为什么 ,人们总喜欢用“花儿”来形容中国游泳队的姑娘们。最早的世界冠军庄泳、杨文意、林莉等被称作“五朵金花”如今第四代的世界冠军们齐晖、罗雪娟、徐妍玮、杨雨、陈桦又被誉为“五朵小花”。不过 ,名将乐靖宜就曾对“花儿”的提法很不以为然。“花开得快 ,也谢得快。而我希望自己是棵树 ,永远常青。”非常清楚地记得她当时的神态有些感伤。也难怪 ,进入90年代中期 ,中国的小花们就总是不能绽放在最美的季节 ,而且花期有越来越短之势。90年代初期 ,当时的国家体委为实施奥运战略 ,调整了全运会周期 ,决定将本于1991年召开…  相似文献   

6.
崔星原 《收藏》2013,(12):149-149
古玩行里陷阱原本就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这里的“猫腻儿”也大有增加之势。笔者反思近年来自身以及周边人士收藏经历,简单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陷阱”,述写出来希望藏友们少走些弯路。  相似文献   

7.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8.
通臂拳也称通背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臂”。通臂拳在我国流传较广,流派也很多。通价拳的特点是以其特殊的伸竹动作为主,  相似文献   

9.
90年全国个人赛中涌现出许多精彩绝妙,耐人寻味的佳局,其中不乏弃子取势,直捣黄龙的弃子攻杀战例。笔者撷取几局,加上一点自己的体会,奉献给读者,“花香不在多”,愿棋艺爱好者们从寥寥数局中感受到全国大赛中棋手们旺盛的斗志和精湛的棋艺。  相似文献   

10.
“十大形”是戴氏心意拳的基本拳法。内容是“龙、虎、蛇、猴、马、鹰、燕、鹞、鸡、熊”,是模仿动物搏斗动作,取其锐击之意创编而成。十大形如同五行拳,也是单练拳势;左、右势式。同是母型拳法,依附母型还有诸多子型拳势。所不同的是,五行拳是遵循自然规律产生内在的变化;十大形是“像形取意”呈外沿  相似文献   

11.
象棋全盘战斗,始终都是围绕着子或势的争夺而展开的。“子”:即棋局的能动力量,如车、马、炮、兵等战斗实体。“势”:即子力的合理布局,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攻守力量。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取势是得子的必要条件,得子是发展形势的物质基础。但不同的条件下,“子”或“势”的客观作用又不相同。如在实战中,  相似文献   

12.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孙子首开我国古代兵家重“势”的先河,就“势”的阐释、“势”的作用,如何任势,如何为势而形成理想的兵势等留下了有科学价值的言论。孙子在《形篇》专门论述了“形”的重要意义,认为“形”是取胜的物质基础。但他在《计篇》就指出了“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必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说明一定的物质力量,还需要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势”来辅助。形与势、物质与精神,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本文试分析孙子对“势”的深刻见解,以其哲理对搞好高校运动队管理工作有所借鉴和启示。一、孙…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第2期《中华武术》发表了我的一篇《杨澄甫太极拳斜飞势演练探究》,意在改变拳友们错误的练法。当今拳友们演练“斜飞势”时,大多按照“野马分鬃右式”来演练。杨澄甫的弟子郑曼青、董英杰等多按如此练法,且《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三张拳照(第20页,第二十三节“斜飞势”;第42页,第五十六节“野马分鬃右式”;第49页,第七十一节“斜飞势”)是为完全相同的同一张拳照误导所致。这是历史“成书误操作”形成的。杨澄甫前一本书《太极拳使用法》是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的。“斜飞势”拳照与“野马分鬃右式”拳照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4.
刘树春 《武当》2005,(9):17-18
“太极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凡练习太极拳者都将这段话熟记于心。按照上文的说法,掤捋挤按是“四正”的方向,即东南西北;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方向。“进退顾盼定”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取的是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和中土之义。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后五字则合五行之数, 共为十三势。以上是比较普遍承认的  相似文献   

15.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16.
收势如秋收 收获健康的果实 传统健身术里的收势,也是非常重要的。收势如果没做好,就像谷子种完了却没好好收割一样,前面耕得再多也没用,最后还是“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17.
“维阿的出现,使球迷们暂时忘记了封剑归隐的巴斯滕。”AC米兰的大老板贝鲁斯科尼不言自喜如是说:“他会弥补球迷心中的一些空荡之感。” 在星光黯淡的’95世界足坛,维阿就如横空出世的天马,以敢为天下先之势叱咤绿茵,不仅席而卷之本年度“非洲足球先生”、“欧洲足球先生”及“世界足球先生”三顶桂冠,更谱写了一曲三元及第的绿茵神话,这就是乔治·奥蓬格·维阿!然而面对着这奇迹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全国团体赛中,大师们在中局谋子、取势、入局等方面演出了一些精采局面,现摘录如下供同好欣赏:  相似文献   

19.
门球比赛要妥善处理“全场夺势、适时得分”的关系。“夺势”固然应坚持“全场”;“得分”也必须把握“适时”。  相似文献   

20.
郭宝洪 《武当》2003,(8):18-19
“金刚捣碓”是陈式太极拳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拳势,它充分体现出了陈式太极拳特有的轻沉兼备、螺旋运化、刚柔相间、曲折连贯、腰为主宰、以身带臂、节节贯串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缠绕诸靠、螺旋进退、上惊下取、套封插进、闪展腾挪、腿手并进、柔化刚发的技击风格。因此拳谚云:“会不会,全看大捣碓”。也就是说,你陈式太极拳功夫如何,火候几成,不用看完整的套路,只需看一看“金刚捣碓”就明白了。所以,凡是练陈式太极拳者,均在此势上下过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