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文桥 《考试周刊》2009,(47):37-38
在文学艺术中,色彩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载体,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一座桥梁。美国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小说《土生子》的色彩基调是黑与白。黑与白是对立的颜色,给人以视觉的冲突的感觉,象征了不可融合的两种势力的对抗。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中黑与白两种颜色的运用,揭示赖特对美国社会白人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郭天丽 《考试周刊》2010,(33):32-33
《土生子》被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之一。逃跑是小说众多主题中的一个。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大批黑人向北方工业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主人公别格怎样通过各种幻想逃避现实生活的压抑与恐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压迫和种族歧视是别格逃跑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导致别格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理查德·赖特在其代表作<土生子>中,成功地运用了象征写作手法.这部作品中最典型的象征意象是"白"、"盲"和"姓名".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三个象征意象深层次的寓意和内涵,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赖特对美国种族歧视的强烈抗议和这部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土生子》中的别格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文学中第一本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品的主人公别格不同于传统的黑人形象 ,他不愿逆来顺受 ,而是要反抗。这一新型黑人形象体现了作家对美国种族问题的独特见解 ,也是对黑人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理查·赖特在其代表作《土生子》中,成功地运用哥特特征揭露了美国真实社会和人性的黑暗。本文重点分析小说的暴力凶杀的恐怖、特定社会环境的恐怖、时空选择的恐怖、体验痛苦、受难和死亡过程的恐怖、超自然的恐怖等五种恐怖特征表现手法,再现了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的黑人埋在心底的深仇大恨和恐惧。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氛围、情节构造和人物心理三方面来分析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中的哥特色彩,以此剖析文中的哥特技巧与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种族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谢文秀 《海外英语》2022,(20):207-209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出20世纪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青年别格·托马斯是如何被逼绝境、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死刑的。该书多处提及“盲目”现象:不仅道尔顿太太是真正的盲人,而且别格抱怨玛丽等人也都是“瞎子”,而这种普遍存在的盲目性是造成别格悲剧的重要原因。文章将分析不同人物“盲目”的象征意义及产生原因,从而更好理解白人和黑人之间不平等关系背后的隔阂。  相似文献   

8.
电影《土生子》(2019)改编自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1940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作为该书的第三度银幕改编,影片对原著的人物形象与叙事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地重构。影片彻底改造了别格原本恶劣的人物形象,以使其更加符合当代美国左翼社会要求的"理智的受害者"的个性特征;并通过改变叙事视角与叙事框架从结构层面为主人公别格的犯罪事实进行辩解及掩饰。隐含在这一系列变更背后的是该影片乃至整个美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当代身份政治理念的唯命是从,以及在处理作为反英雄形象的黑人角色时的畏首畏尾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将理查德·赖特小说《土生子》置于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视野下对黑人女性的属下性进行剖析,发现在白人中心话语与黑人父权制思想的双重压迫之下,黑人女性处于无话语权的社会边缘状态,成为了不能发声的"属下妇女"。托马斯夫人、弗拉和蓓西三人被视为别格悲剧的帮凶,其实质却是她们不被理解的亲情和不被尊重的爱情,这强调了倾听黑人女性话语的必要性以及激发黑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的里程碑。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以及弗罗姆的异化理论为依据,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别格异化的原因出发,探讨其内心所遭受的异化苦痛及其为摆脱这种苦痛、消除异化、实现自我所做出的努力。旨在揭示别格从一名自然主义的受害者成长为一名存在主义的英雄。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对《土生子》的深层次理解,从象征、哥特式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方面,对其多种写作技巧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并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浅见,以求深入探讨这部具有吸引力的小说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姚佩芝  王飞 《教师》2010,(18):124-127
纵览理查·赖特的《土生子》全书,其实都离不开“家”这个母题。根据前人对“家”的概念的探讨,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别格外在的物质之家以及内在的心理之家,指出别格之家与监狱有相当大的相似性,通过探讨别格的监狱之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别格以至全体美国黑人“家”的悲惨现状以及他们寻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纵览理查·赖特的<土生子>全书,其实都离不开"家"这个母题.根据前人对"家"的概念的探讨,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别格外在的物质之家以及内在的心理之家,指出别格之家与监狱有相当大的相似性,通过探讨别格的监狱之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别格以至全体美国黑人"家"的悲惨现状以及他们寻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土生子》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生子》是美国黑人小说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它在美国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美国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先河,成功地塑造了别格.托马斯这个新黑人形象,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在写作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土生子》是黑人作家理查·赖特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存在主义名作,而从某种意义上,它却是一部双重再现的叙述文本。该文主要通过文本语料旨在说明,它不仅形象的再现了可感的客观现实,而且文本中别格的意识存在也是对客观现实的隐性表达,这种双重叙述加大了文本的批判力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文学之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了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同时反映了作者追求民族和谐的殷切希望。在小说中,赖特塑造了一位反"汤姆叔叔"形象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讲述了别格如何在冷漠的家庭和备受歧视的社会中从困顿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入手,从主人公成长的困惑与反抗、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方面来深入探讨小说彰显出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论《土生子》在美国非裔文学和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非裔作家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标志着1940年代20世纪美国非裔文学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之后的美国非裔文学向反抗白人压迫寻求平等身份的转向。赖特以其小说《土生子》猛烈抨击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并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北方大城市的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破除了“北方正义”的“国家神话”,以托马斯对种族压迫种族歧视的反抗破除了的“殉道者汤姆”的“黑人神话”,使美国社会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蓄奴的历史使非洲裔美国黑人对“身份”有着特殊的敏感。寻找、确认和重建“身份”成为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其中,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作品对非洲裔美国黑人在“身份”被抹杀、消解和异化之后,如何重新认识、寻找和构建的经历进行了细致描述,勾画出一幅幅陷入痛苦、彷徨、混乱以及无知的状态的黑人众生相,希望能够带领现代社会中的黑人找到一条重建“自我”的有效路径,并最终抵达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