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继承德家伦理思想,把儒家道德视为人生最高价值,要求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无私忘我,积极奉献,为国家民族立大志,建大功。这种道德价值观,集中地反映在他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两方面。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是人生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其实质是道德与利益究竟何者更为重要。儒家认为道德对调节社会生活,使之保持良好的秩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们的行为自觉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就可以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儒家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政治活动伦…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在道德意义上,义利之辨着眼于道德动机上立论.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承传儒家德性精神,认为“义”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尽管他承认自然物欲的基础性。这在其伦理思想中一以贯之,体现在:义利、理欲之辨上的“以义制利”、“以理导欲”;天人观上的创造精神;理想人格上的自强不息;君臣观上的平等原则;民族观上的民族气节;生死观上的舍生取义。一系列伦理思想貌似分散,实则统一于生命价值这一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4.
试论儒家传统理欲观及其当代价值温克勤理和欲,即理性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制规范)和欲望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曾困扰过不少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12世纪初中国南宋时期的朱熹和陈亮曾进行过义利王霸之辩。朱熹提出“三代(按:指夏商周)专以天理行,汉唐专...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义利之辨,所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利”的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的问题。总体价值取向上重义而轻利的儒家义利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如欲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体系,必须正视儒家义利观的积极因素,深入发掘传统“重义”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在诠释义利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国义利之辨的源头-儒家伦理中的“以义制利”说进行了钧沉与论证,章认为先秦儒家以义制利说因其合理性而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思维的基本模式和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基础,成为中国先秦后世正统伦理思潮的源头而流传古今,扬播中外。  相似文献   

7.
探析儒家"义利之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我国由于多种经济关系并存,使道德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多化、多极化。社会道德生活中,有无私奉献者、有助人为乐者、有损人利己者、有化公为私者、有坑蒙拐骗者。有同志式、互助合作的关系,有剥削与雇佣关系、有等价交换关系、有自食其力关系。凡此种种,使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理道德建设,更应批判继承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使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深处的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得到净化、升华。 儒家“义利之辨”、“理欲之辨”中体现着的义利思想,涉及物质利益与道义原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的关系。儒家伦理十分重视公共利益,主张以公利为本,先公利后私利。讲公利光荣,争私利耻辱。注重内有与实践的修养之道。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义利之辨”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义利之辨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当代义利之辨的理论实质,当代中国义利之辨在理论上的超越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走向义利统一、义利并重,走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并以此作为社会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儒家贵德价值观体系以“良知之心”为根源,以合智与德的“道”为最高价值规范,以“仁爱”为价值原则和价值核心,以“义利之辨”为主题体现并展开,以强大的支撑力和整合力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运行秩序,对进一步完善转型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学派,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而作为义利问题,又是儒家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对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国民性格的形成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儒家义利之辨给予系统的梳理、深刻地反省乃至科学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价值观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儒家义利之辨的考察“义,宜也。”「‘]就是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应当遵循的善的标准和原则。“利,所得而喜也”。r’引申为利益、功利、有利,主要指个人之利和小集…  相似文献   

16.
理欲之辨在宋明理学中讨论的最热烈,到南宋朱熹集大成.根据对宋儒理欲之辨的文本解读,和后代学者对理欲之辨的解释阐明何谓天理,何谓人欲,以及天理、人欲之间的关系.从而用更准确的理欲之辨的内涵来指导我们当代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中,人们批判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观点时,大都指出,“这是一种封建禁欲主义思想”。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在追根探源的过程中,把朱熹的观点上溯到春秋时期的“义利之辨”,认为“理欲之辨”是“义利之辨”的继续和发展,并断言孔子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这就不敢苟同了。讲到孔子的义利观,一般都引用他这样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并且由此得出孔子把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结论。其实,这有点牵强附会。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作阶级的区分,有时是作道德上的区分。上述一语,则把“义”和“利”作为区分不同的道德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义、利观有三种典型代表:即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理学家的义利对立观.当今中国所谓义利之辨,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合理利己主义;二是一切向钱看;三是功利主义,这些观点或一无可取或有一定片面性,只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才是值得提倡的价值导向原则.  相似文献   

20.
普适价值是一种事实存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为普适价值的存在和建构提供了必要性。儒家伦理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它渊源于过去,又奔流向未来。就是说,儒家伦理中包含有现实化和未来化因子的“活元素”,这些活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那些体现着人的类价值(普适价值)的东西,主要是天人论、德本论、德治论、德育论、群己论、义利论、理欲论、品德论、修养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