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同时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相似文献   

3.
旅游资源与作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陈伟林  王丹阳 《文教资料》2006,(19):117-118
《语文课程资源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要满足多样化或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由于语文教师真正缺乏的是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导致大量有较高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不能及时地对它们进行加工、转化和进入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一、转变语文课程资源观念,拓展语文教…  相似文献   

5.
苏程 《现代语文》2011,(3):129-1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呢?下面以甘肃会宁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为例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每一个农村学校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农村学校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都应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施玉红 《时代教育》2007,(8Z):104-104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去开发,积极利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作为农村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去观察、去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好本土的课程资源,这是落实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大语文”理念,引领学生从课堂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关注学生发展,关注社会发展,因地制宜,开发与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结合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实际,利用语文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各级教育主观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我所任教的薛埠小学地处农村,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告诉我:农村可以开发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因此,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有着独特的弹性,给了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这样的规定:“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广大的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同时也发现新“课标”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单列一项。可见,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很重要的。为引起大家的关注与争鸣,我们特从湖北和福建邀请了十位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以期使大家受到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7.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15)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版P.7),都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明确的界定,并且都把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都强调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它们激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的力的”,根据笔者的理解,“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更多体现在激活教科书以外的语文课程资源方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的一些探索,具体谈谈这一问题,以抛砖引玉。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初中,那些先进的网络资源近期难以到位,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积极利用本地蕴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农村浓浓的乡土气息,写出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本文作者的出色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值得我们深思、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