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这句哲言都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从成人发展的视角讨论"教育即生长"这句哲言的现实意义及其丰富内涵,有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工业化操作带来了"拔苗助长"、"个性缺失"等诸多问题。吕叔湘把语文教学喻为农业,受此启发,"教育即农业"的隐喻具有重要的实践批判意义,它吁求教育对儿童成长自然节律的尊重,主张个性化、"春风化雨"式的基于真诚爱心的教育。"教育即农业"隐喻带来实践功效,需要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建制,其中在普及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实施"底线评估"是变革的基石,教师的有效专业化与基础教育物质基础的夯实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通过对教育作品的阅读,我们发现隐喻可以用来组织和说明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就有关“教育是什么”的隐喻进行分析,试图探讨隐喻背后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希望对其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教育惩罚"或赞同或反对,存在着较大争议。我们基于分析教育哲学的视角,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以期达到"清思"的目的,避免因对概念的理解混乱而产生无谓的争论,并希望能够对奋斗在教育线的教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教育即生长     
每天清晨,总能见到一群群的孩子迷糊着睡意蒙咙的眼在快速地赶路。他们睡足了吗?他们吃早餐了吗? 每天很晚,总能听到楼下孩子停放自行车的声音和急匆匆的脚步声。这一天他们见着阳光了吗?这一天他们开心吗?  相似文献   

6.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该理论继承并发展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媒介的文化力量进行了独特的揭示,指出了媒介具有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定义现实世界乃至重构世界。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现实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是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是建构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隐喻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语言的主要形式。通过隐喻,教师可以建构和传达他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和感受。在创作的关于教育爱的文章中,31名小学教师中有26人使用了隐喻,共计47个。这些隐喻的源域分为人类及其行为、自然事物、生活事物三种类型。具体包括爱是灵魂和生命、爱是母爱/父爱、爱是旅行、爱是种子、爱是水、爱是阳光、爱是基石、爱是桥梁、爱是钥匙、爱是灯火、爱是动力等13种隐喻。这些隐喻对教育爱的内涵、特征、作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建构,扩展着我们对教育爱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基本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隐喻与诗歌隐喻的关系,可知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展开的,其展开途径表现为拓展对应关系、增加细节描述、整合多个隐喻和质疑常规隐喻四种。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实现了隐喻分析由修辞角度向认知角度的转变。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教育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并挖掘语言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特点。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语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隐喻以及语用方面的对比研究。最终通过研究发现,教育类演讲中多用战争隐喻和建筑隐喻,以表达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并通过前瞻性建筑隐喻强调人民群众的教育建设者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独特的隐喻也能够反映出概念隐喻多样性的特征,并侧面体现中国背景下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征,对将来教育类演讲的认知和语用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始终存在于国际关系的现实中,一个没有语言的世界政治是不可思议的。本文以批评隐喻分析为框架,对布什总统在"9.11"事件至伊拉克战争打响期间的政治话语进行分析,归纳出总统话语中的核心概念隐喻,并揭示出布什是如何通过使用隐喻来框定各自身份,进而成功地构建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合法性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绿色教育"一词的基本用法还是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范式。这种用法还停留在实践策略层面,限制了自身的理论前景和实践广度。其实,"绿色教育"是一种教育隐喻。在它的隐喻空间内,潜藏着更多的喻意有待发现和发掘。根据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下三组选择有助于完成这项工作:第一组选择有关问题属性。通过将"绿色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隐喻来使用,可以超越已有的种种意义界限。第二组选择有关问题领域。通过这种选择,"绿色教育"实现了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超越,侧重点由内容主题转向了价值倾向。第三组选择有关发展定位。这种选择强调教育价值倾向的"绿化",进一步提升了"绿色教育"的立意高度,使其指向对整个现代教育的改进和超越。基于这三组逐步递进的选择,"绿色教育"有可能为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师隐喻遮蔽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共生关系,将教师置于圣人之位而忽视教师个人的本真生活。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传统教师隐喻存在着单一生态因子论、个体生态简化论与个体生态失衡论的特点。传统教师隐喻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单一职能的执行者而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应当合理看待教师角色,将教师看作是多重生态下的生命者、个体生态的主导者与群体生态的协调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隐喻的话语动态框架和积极话语分析为基础确立了积极隐喻分析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识别隐喻、发现隐喻使用的系统性、揭示隐喻使用的作用。通过对《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一文进行的积极隐喻分析,本文发现:1)在语言使用层面关于“(义务)教育发展”的系统隐喻较多;2)在认知模式层面体现的隐喻脚本为“(义务)教育发展是旅行”;3)隐喻使用的作用主要在于解释、说服、移情,即向读者解释如何消除教育不公现象,说服读者正确看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教育不公现象,最终达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现象、一种文化—心理过程、一种精神交往的艺术是难以用精确的概念加以认知与表征的。教育隐喻不仅是人们认知教育活动的重要思维工具,更是教育叙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教育隐喻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教育隐喻的生成背景,同时可以了解教育隐喻创生个体的教育理解与教育信念,为研究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教育即生长     
何为教育?"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条箴言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们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教育。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只会压抑生长、遏制生长。这是对生长的异化理解,否  相似文献   

17.
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领会,而不是灌输技艺。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8.
虽然"经验"在杜威教育哲学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可这并不意味着"经验"天然地具有教育性质,传统认识论中的经验观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种种危害. 杜威借助实验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工具,在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改造的同时,确立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相融合的经验观. 在这个意义上,经验才富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才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相似文献   

19.
教育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它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意蕴;在科学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教育语言日趋科学化导致了教育隐喻的遗失;教育隐喻的回归及回归的过程即成为当今教育意蕴回归与找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