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莎 《山东教育》2011,(15):54-55
时间如沙漏中的沙粒,无法阻挡地流动着,在这流动间品味着无法重复的记忆,有的让人温暖、有的让人留恋、有的让人伤痛、而有的早已被时间抽掉了。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微微燃逝的红烛,在当今这个几乎要让教师成为圣人的社会,这些可爱的"园丁"们,究竟有多少无奈,也只有自己能够品味。我们不该只耗尽自己,  相似文献   

2.
张鹏 《高中生》2014,(4):54-55
时光被匆忙的脚步拉长,眨眼间,我大学毕业已经快两年了。回想起高中那段带着酸甜苦辣的奋斗日子,回想起大学里那个对生物技术专业充满无限热爱的自己,我的记忆里便沉淀着无数的美好与感动。现存,我就职于一家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着一份温暖的心情写写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见解。走进温暖记忆的站台,让我们一起品味。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班集体里,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缺陷学生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把他们的座位放在教室的角落,任其自然;有的教师把他们视为“乱子包”,动不动就批评、挖苦,成了出气筒;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视他们为班级累赘,作为教师排斥的对象,恨不得把他们一下子赶出校门等.诸如此类,都不是一个有良知的教师该有的行为.相反,对于有缺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付出一点时间,多付出一点爱心,让他们感受到师爱的存在,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让他们找回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品尝成功的快乐.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学生们也常常诉苦:"老师,历史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怎样才能记住啊?"诚然,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历史知识的记忆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第一道坎,也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关键。从教多年来,我每当看到学生因记不住历史知识而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时,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总觉得这是自己教学的失败。于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试图寻找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也让自己少一些遗憾。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又不尽相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的人对数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逻辑性强的理工科,有的人对文字符号比较敏感,适合学习语言要求较高的人文学科。所以,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5.
张玲 《学前教育》2006,(7):94-95
工作了近十年,我的记忆中珍藏着几百张孩子纯真美丽的脸庞。有的古灵精怪,有的聪明调皮,有的憨态可掬.每一张脸都是那样可爱。让人情不自禁心生怜爱。然而,在记忆的一隅,还有一张脸让我无法忘怀——黧黑的皮肤。扁平的鼻子,突兀的眼眶里不是一双清澈如水的明眸,而是浑浊的略带沧桑的凹陷的双眼,眼神黯淡、凄惶而散漫。他总是低着头。不敢直视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6.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有人把时间比作流水,有人将时间比作生命, 而我却想将它比作蝴蝶,一只折了翅膀的蝴蝶。时间,有如折了翅膀的蝴蝶,让人对它充满憧憬,欲将其作为自己的所有物的时候,它又微颤着翅膀,一点一点地消失在你的视线之外,它只在乎它的现在,不细心观察,它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我们--面临着中考的同学们, 不知该是喜是忧,蝴蝶就在眼前,我们无法把玩、无法领略、无法观赏……我们有的只是成堆的习题、高山般的作业。回首过去,我无法想像,我们像初三的学生吗?现在的我们,倒像是初一来时的好玩,而初一,那曾经的,让人向往、让人倾心的和谐,初一那时的天真、无忧,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是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作业形式,在一些公开课上时常见到。然而,人们对于这种作业形式却褒贬不一。有的老师大加赞赏,认为这种作业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有的老师则提出了质疑,认为让学生自己留作业没有可操作性,容易出现作业失控的局面。这不禁让人有些茫然,我们到底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留作业呢?  相似文献   

8.
我们教师,工作中有太多的规范和约束,各种考核和检查名目繁多,很少有自己休息、调整和思考的时间。有的教师整个人漂浮在职业的表层,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甚至因为工作的沉重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这不仅是教师职业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生命的悲哀。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明确自己职业幸福的支点,这不仅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笔者所在的城市,向来以教育发达而被周边地区所推崇。但是,这里的一些教师丝毫不因为教育大气候趋好而松懈,相反,“下岗”这把悬在头顶上的剑,时刻警醒着每个人:不要让自己成为“下一个”。  相似文献   

10.
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品味和遐想,而串起美好时光的恰恰是我们那些或多或少顽皮淘气的事例。顽皮,是童年率真的天性表达,而顽皮幼儿却往往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疼对象。  相似文献   

11.
教师,古称“儒”:儒者,学问之士也。学问何来,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故大凡儒者每每诵经读典,手不释卷。然而各人读书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读书类型:有的急功近利,有的着眼长远;有的偏执一隅,有的广涉百家;有的死啃教条,有的活学活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如何。做学问的人对自己内在发展的要求总还是要高于一般人的。时至今日,教师的自我发展已经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甘心为“匠”。在“一杯水与一滴水”这对教育关系中沉湎于“一杯水”的浅薄满足,还是有所执著,有所追求,让书册中的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显得丰盈而生动?这就如同四百多年前哈姆菜特对着苍穹发出的那声追问:“TOBEOR.NOTTOBE”,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徐维  朱太平 《教育文汇》2012,(12):37-37
教师备课时预设无论怎样周到、完美,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与自己看法相左的问题,让人无法应答。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或敷衍过去,或认为在添乱,甚至觉得在有意刁难老师而不予理睬;而高明的教师却将其视为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以灵活机智的处理获得意外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三境     
时光之轮有条不紊地碾过,周而复始,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怀让我不禁心生疑问:春华秋实,岁月更迭,我们与原来的自己又有什么不同?有的。一个掷地有声的声音从心之幽谷传来:那记忆中的公开课,不正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吗?思绪就在这一瞬间萌动、翻飞……  相似文献   

14.
在美术教育中,如果我们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最多只能培养出一些画师、画匠,而培养不出真正的画家。这本是针对目前教师在艺术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创新”的严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警告,意在呼吁我们教师在艺术教育中要重视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正确处理好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然而,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疑惑了:那么技能还要教、要练吗?有的教师认为:技能不要教了,让幼儿自己去探究,探究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技能还是要教、要练的,有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有创新……于是,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在技能的教学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始终徘徊在“教与不教、练与不练”的十字路口;有的老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让幼儿在枯燥乏味的模仿练习中学习;有的老师则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摸石头过河”,使幼儿走了很多毫无价值的弯路……  相似文献   

15.
童年的记忆总是让人品味和遐想,而串起美好时光的恰恰是我们那些或多或少顽皮淘气的事例。顽皮,是童年率真的天性表达,而顽皮幼儿却往往是家长和教师的头疼对象。  相似文献   

16.
让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有些无法选择的事情就要放得下。我们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你就不能老是想,要是我出生在省长家那多好啊!这是自寻烦恼。我们无法在空间上,时间上选择,但我们能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自我,我们活在哪段,就要看到哪段的明亮处,而不是阴暗处。这样你一辈子都活在好时光。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三境     
时光之轮有条不紊地碾过,周而复始,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怀让我不禁心生疑问:春华秋实,岁月更迭,我们与原来的自己又有什么不同?有的,一个掷地有声的声音从心之幽谷传来:那记忆中的公开课,不正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吗?思绪就在这一瞬间萌动、翻飞……  相似文献   

18.
毛卫英 《考试周刊》2014,(11):153-153
<正>暑假有幸听了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老先生的报告,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条地平线,然后向着地平线出发。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辽阔的地方,在天地的尽头一定有梦想的终点……而我梦想的终点就是做一个给学生留下温暖记忆的老师。一、坚守心中的梦想作为教师,我有自己的梦想,并一直坚持自己心中的梦想。曾几何时,我怀揣着梦想,踏上三尺讲台,希望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为此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随着岁月的变迁,那颗梦想之心渐渐被消磨,但今年暑假接到2010届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让我感到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一门课程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教材、教法和教师这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教师又是其中最活跃的起着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一篇虽不典范的课,在高明的语教师的手里却能“书尽其用”,教出质量很高的课;反之,有一些名篇却让一些教师教得兴味索然,不免使人产生“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一遍好些”的感叹。语教学中被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成长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是一个抛弃过去平凡记忆的过程,一个人只能背负一定量的回忆,超重的后果是无法起飞。有的事经历了数百次,还是被遗忘;可有的人只看一眼,便永生难忘。世事的玄奥让人觉察自身的渺小。现在的我们在同一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