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科技管理》2009,(6):73-73
傣族传统医药学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建成民族医药研究所。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1988年又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病床编制100张,开设了傣药科研科、傣药制剂室、傣医骨伤科、傣医传统治疗中心等10多个临床科室。目前,医院已列入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民族医院建设,新的傣医院正在建设中。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至2011年,历时3年,投入600万元,由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承担,云南中医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楚雄彝族自治州食品药品检验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医院)参加,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参与,完成了云南  相似文献   

3.
《云南科技管理》2010,(4):94-94
<正>傣医学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具有2500年的历史,不仅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中医学院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针对傣医药基础理论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制约了傣医药发展的现状,组织研究人员完成了"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4.
对傣族医药文献馆藏古籍偏方数字化整理,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留傣医药传统文化,实现傣医药馆藏文献古籍偏方的信息整理、整合,为傣医药研究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新途径。同时也可促进今后傣医药文献古籍的收集、补充、继承更趋于完整,为傣医药研究工作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信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这对傣医药相关的科学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是普洱市唯一的民族医药研究和药物资源应用与开发的科研机构。建所以来,研究所本着保留和承传普洱市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发掘和筛选及提高各民族传统医药、不断开发和引导普洱市人民发展生物药业的宗旨,不断发掘、筛选普洱市民族医药,开发和引导全市生物药业的发展与创新。十一五期间,先后  相似文献   

6.
文章较系统了介绍和总结近几年我国,壮,苗,藏,蒙,傣,瑶等少数民族医药对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近几年来的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11,24(6):117-F0003
<正>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在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为彝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5月19日,楚雄州编办[1999]30号文批准在楚雄州中医院彝族医药研究科的基础上成立,以楚雄州卫生局为主管部门的楚雄州彝族医药研究所,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开发研究彝族医  相似文献   

8.
<正>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是普洱市生物药业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负责发掘、筛选和提高民族医药,研究和开发民族新药,现有正式职工53人,离、退休职工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  相似文献   

9.
《云南科技管理》2009,(6):75-75
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成立于1970年,是普洱市生物药业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负责发掘、筛选和提高民族医药,研究和开发民族新药,现有正式职工53人,离、退休职工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12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2人。研究所设植化室、资源室、普剂室、传统医药研究室、财务室、办公室、民族医院和组培育苗中心等7个职能科室。  相似文献   

10.
"彝医水膏药疗法"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宝库,大胆研究探索取得的丰硕成果. "彝医水膏药疗法"是流传于云南彝医中的一种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外治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病情或伤势、病变部位而灵活采用相应的彝族药细粉或鲜品药,加药水或水调拌成膏糊状,摊涂于棉布或油纸上,外敷于病患部位,具有用药简便易行、效果安全可靠、治疗病种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建于1979年12月,是政府举办专门从事中医中药研究的公益性事业机构。建所30年来,完成了100多项中医中药和民族医药研究课题,获得了18项政府科技成果奖励,出版了10部中医中药和民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专业化建设,基于该区域内2004—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数据分析其医产学研合作发展状况,并以6年为时间窗格,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医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21年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合作逐渐发展为规模较大、合作密度较高的网络,并在不同时期内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演化趋势,网络规模与合作频次不断增加,子网络数量和规模也呈现增长趋势;上海、江苏和浙江发挥排头兵作用,其中以浙江大学为首的高校和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院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和研究所占据网络的核心地位并逐渐形成多中心合作子网络,而医药大企业并未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发现,提出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激发核心节点带动作用、加强企业主导地位和提高医疗机构参与度等进一步推动华东地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顺志,男,土家族,二级教授(研究员),研究生导师。1978年贵阳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工作于贵州省药材公司,1984年调贵州省中药研究所工作。1982年求学于四川省中药研究所,1987年求学于中国药科大学,1997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4年8月至2001年3月任贵州省中药研究所所长,2001年4月任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4.
低纬高原地区是自然地理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的特殊生态区.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和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朱兆云团队实施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持续近四十年,行程八十余万公里,通过野外调查取得科学详实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对上述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医药并实施民族药创新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重要的一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指导下,中医药民族医药蓬勃发展.弘扬壮医文化,发展民族医文化事业,从而提升壮医医院软实力.文章通过促进壮医药文化从而加强壮族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将壮医在广西地区发扬光大,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造就了多样性、丰富性的云南民族医药文化。文章梳理了云南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中的不足及云南民族医药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将民族医药融入云南大健康产业政策,协同培养不同层次的民族医药传承人和医药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民族医药注入新技术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加强资源保护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民族医药多渠道创新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专家简介:彭宗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抗肝炎病毒药物药理学。1975年生,曾先后就读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工程系微生物学专业(本科)、福建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并先后在美国和加拿大做短期访问学者和学习。曾入选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1年中国医  相似文献   

18.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向明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傣药龙血竭调制辣椒素受体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术团队科研基金项目“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傣药龙血竭调制辣椒素受体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日前在广西中医药发展座谈会上透露,广西将把中医药作为重要产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快发展。广西目前已查明中草药资源4623种,在全国排名第二,加上丰富的海洋药物资源,成为国内四大药材产区之一。广西已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研究所、天然药  相似文献   

20.
拙文分析了民族医药信息特征.指出由于民族医药信息资源的特殊性、学术体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分布的广泛性和收藏的分散性、载体的多样性等等,使其建设与共享困难而又复杂.从而提出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民族医药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事应由政府牵头,动员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成立国家--地区--省(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或民族聚居区)四级民族医药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设想,以实现民族医药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