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当教师十年了。十年的实践,特别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工农兵欢迎的知识分子,就必须坚决走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虚心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彻底改造世界观。 我过去由于受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毒害,对工农兵的感情比较淡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只会黑板上“开机器”,严重脱离三大革命运动实践。 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指引下,我和同学们到海口电机厂学工。自己满以为有理论,有知识,下厂学工不成问题。有一次,学生指着一部发电机问我:“这是什么机器?”我看到电机上有整流器,便断然地说是直流发电机。有的同学又问工人,工人却说是交流发电机,回答跟我不一样。原来我只知道直流发电机上配有整流器,不知道交流发电机上大多数也配有整流器,所以我一看到整流器,便认为是直流发电机,结果闹出笑话来。又有一次,工人师傅叫我帮助  相似文献   

2.
吴佑波 《高中数理化》2011,(22):39-39,40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大胆尝试了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把“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这一课题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3.
王利娟 《中学文科》2006,(11):62-62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其实这已道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要深思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我对如何通过“导”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了桂文通老师的课例《众数、中位数》 ,笔者感触颇深 .一方面觉得课例很好地运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凸现 ,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的理念 ;但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课例中一部分学生的活跃似乎也掩盖了一些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笔者也想就课例来谈一下数学设计应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并以此作抛砖引玉 ,愿就教于同仁 .1 教学设计上的关注新课导入的问题情景的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但若能把表中的“亲戚、领工、工人、学徒”改为“工种 1、工种 2…  相似文献   

5.
一次新课授完之余 ,我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我总觉得还有学生没有听懂 ,就又问了句“还有谁不懂 ,请举手” ,全班静悄悄地 ,我观察到有几位学生的手稍稍伸了一下 ,很快就缩回去了。一下课 ,我把这几位学生叫到一起 ,耐心地把本课内容再讲一遍 ,直至他们弄懂满意而去。学生走后 ,我静坐在办公室里 ,反思自己的教学 ,感觉到有不尽完美的地方。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这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但自己的教学只能让90 %的学生有收获 ,忽视了这10 %的学生 ,并且正是这10%的学生是最需要得到…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活泼开放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自己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一进教室我就宣布了当天的学习内容:找最大公因数。许多学生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写完了!”我很诧异:“什么写完了?”只见他们得意地说:“书上习题写完了,作业写完了。”这时,我明白过来了,原来他们已经预习了.并且把书上的练习都做了。也有少数没写的,但一听别人都写完了,赶紧埋头写了起来。出现了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情况,怎么办呢?强制性地把他们拉回我的教学程序中来,还是……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的心理来思考问题、选择教法,以此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种教法我把它称之为“换位法”。化学课要求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这种“换位法”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想学生之所难有很多知识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学习这一知识时就会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适时转换角色,调换角度来理解自己所要讲解的内容,体会学生的困难,然后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讲 H_2、2H_2、2H、H_2O 这些符号中“2”的含义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弄懂。学生一下  相似文献   

9.
一、创设问题情景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从而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们说出任何一个数,老师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而当我都准确无误且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强烈的求知欲,纷纷问我:“为什么您都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学生都很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因此在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都异常主动、积极地思考.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在这一...  相似文献   

10.
亦优 《当代职校生》2009,(12):29-32
从毕业到现在,已经工作快半年了。为什么师傅们还是叫我“毛头小子”?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成熟了,和原来在学校里是不同的身份了,可是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好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子一样,很不放心的样子。走到大街上,碰到了亲戚,尽管我很骄傲地说“我已经是一名正式的职工了”,但亲戚还是用对待晚辈的那种爱抚的眼神看我,完全没把我当成大人看待。  相似文献   

11.
忌避而不答,敷衍了事。否则,不仅打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会造成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信下降,更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忌不懂装懂,误导学生。有的老师觉得,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失面子的事,其实,老师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圣人”。因此,大胆地承认自己不知道,总比欺骗学生更明智,更容易赢得学生的敬重。当然,教师事后还是应该千方百计把问题弄懂,及时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要科学答问,激发兴趣。记得有一次,一位低年级的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水是什么颜色?是白色的吗?牛奶是…  相似文献   

12.
杨丽 《四川教育》2014,(2):81-81
怎样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尝试从建立课堂学习规则人手,助力学生主动、真实地参与课堂学习。“不破则无立。”首先我以“自主起立发言”代替了“举手发言”制。这是因为:日常教学中不乏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后下面举起了手,但老师往往或犹豫着究竟该抽哪个,或按自己的偏好局限于抽几个学生,往往有失公允,缺乏针对性和激励性。我一提出把举手发言改为自主起立发言,同学们都很支持:“我们有了把握就可以自己站起来说了。”“就不用担心老师为难我们不会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要教学生怎样进行学习,但有的教师没有按学生的需求去教学生,而是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把某种方法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结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前一个“教”字,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把学法巧妙地揉和在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悟”出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用不着教”的效果。下面我以《月光曲》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东郭先生和狼》(部编五年制六册)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该文,着眼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能理解课文。鉴于此,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举行了一场有趣的“记者招待会”。让学生分别担任“学者”和“记者”,“记者”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者”进行答辩。由于课堂气氛的和谐热烈,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弄懂了一些词语。为了开好这场“记者招待会”,我做了以下几点准备。第一,确定答辩内容。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仔细阅读课文。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在预  相似文献   

15.
我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为专业技师,必然是经历了种种艰辛。但是,只要你够认真,够努力,对专业的技能能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你离成功的道路也就越近。我最初是在码头负责电机维修,每天背着两把扳手外加一块胶布到处转。可我上初中的时候并没学过电磁方面的知识,电机知识更别提了。带我的师傅说,每天你就负责检查电机温度,用手背感觉就行啦,不能用手心。我问师傅为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一直都这么做,可能是左手定则。我很不满意这个“答案”,就设法自己去找了专业书来看。以我的初中文化,最初接触那些专业知识的时候真累,每天满脑子问题。但我的原…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我在这方面的体会是:“数”海无涯“趣”作舟.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虽然是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教学“分类”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如玩具、图片、水果等,问:“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该如何摆放呢?”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有的说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有的说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还有的说把好玩的东西放在一起,好看的东西放在一起,好吃的东西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7.
沈翔 《上海教育》2008,(19):58-58
回顾一年半的“伙伴合作”项目,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从中收益良多,教学、科研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科学教育,大学毕业后来到航华二中教的也正是科学,很希望能在科学这一学科教学上学有所用,教有所长。在之前的两年教学中,学校也给我找了师傅教我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但毕竟教的不是同一个学科,师傅也只能大致教我一些,对于一些学科特点很强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摸索。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过二十个春秋,但教小学语文却仅是起步。我在教学中,深深感到,要给学生正确、丰富的知识,首先自已要熟悉它、精通它、掌握它,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习、学习、再学习之外,别无其它捷径可走。因此我平时总利用一切时间,阅读书报并收集资料以备需要时就能唾手可得。碰到疑难问题,虚心向同志们请教,直到弄懂为止。但在实践中我又感到:自己懂的不意味着上课时一讲学生就懂,要将自己懂的变为学生所懂的,这中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就要求我还得有一套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因此,适应儿童心理改进教学方法又成为我探索的重点。我在备课时,常要花较多时间来考虑怎样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使儿童容易接受。比如:教学生学习“一……就  相似文献   

19.
概括地说,教师的职业内涵就是“教书育人”,但怎样准确地理解、把握其实质却并不容易。从教20多年来,我对教师职业内涵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过。刚当教师那几年,自己对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追求是“提高教学效果”,把着力点放在“教”字上,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使“教书”和“育人”成为两张皮,这从当年我的几篇文章中便可看出。如《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育人似乎不是教学题中应有之意,而成了教学外在的附庸。伴随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我逐步清晰地意识到,教师不仅要“鸳鸯绣取从君看”,更要“善把金针度与人”。在这个阶段,自己对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追求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把着力点放在“学”字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因此,积极开展了“学习指导”实验,成了全国开展“学法指导”和研究“学习科学”早期的“拓荒者”。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传播,自己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提高。教师既要“提高学生成绩”,也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促进学生成长”。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追求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把着力点放在“人”字上,关注的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和同事们承担了联合...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特点,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西门豹》一文时,西门豹巧用妙计,破除邺这个地方给河伯娶媳妇的陋习,是该课的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妙计所在呢?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西门豹这个方法外,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来破除给河伯娶媳妇这个陋习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一本正经地把自己摆在县老爷这个位置上,认真地思考起“妙计”来。一会儿时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叫手下人在邺这个地方贴满布告,明令禁止给河伯娶媳妇。违者一律下大牢。”有的说:“我要叫卫士把那些装神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