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留日军事学生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和甲午战后中日之间的敌对关系和通过培养中国留日军事学生,扩大日本对华的军事影响,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和军部积极接受清政府和民国时期各政治军事集团选派的陆军留学生.同时,日本政府和军部又担忧中国留日军事学生成为其向大陆扩张的潜在威胁和障碍,故不愿接受或较少接受中国留日海军学生,采取防备、保密或限制的消极教育措施.这种狭隘的留学教育心态导致其对中国留学生的管理以利己为原则,采取左右逢源的管理模式,在监控留日军事学生动静的同时,收买和拉拢部分意志薄弱者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2.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军部为实现长期占领和控制内蒙古地区的战略目的,不仅出兵扶持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建立伪蒙疆政权,而且以对日感情、出身、民族、宗教、资质和学习成绩等作为选拔标准,通过伪政权强制选派了一批批的青年学生和喇嘛赴日留学,借机灌输亲日反华仇苏思想,培养日蒙亲善分子和开发内蒙古资源的各类技术人才,并将“学成”回国的留日学生安插到配合日本内蒙政策的各种工作岗位上,以服务于日本的侵略战争政策。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在中国占领区培养更多的亲日分子和汉奸,积极扶持各伪政权推行留日教育,在其操纵和控制下,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殖民特征。  相似文献   

8.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10-15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政府一直以"政经分离"为幌子,推行"两个中国"政策。1960年代,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对策"和"意见",使其"两个中国"的政策达到顶峰。日本政府的这些"对策"和"意见",既有追随美国推行亚洲战略的成分,也有出于日本国家利益的考量而不同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部分。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交恶及中美关系缓和的国际大环境下,日本政府的"两个中国"政策也最终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败后,为挽救扁朽衰败的清王朝,清政府派遣大量青年去日本学习,人数最多时接近两万人次,如此大规模的留日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罕见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主要以学习政法科、教育科和军事科为主,他们回国后在政治、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做出了巨走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孟晓 《怀化学院学报》2012,(12):123-124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文明开化,国家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到明治中后期,女子中等教育首次被纳入日本国家教育体系;大正时期女子中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女子中等教育,对后世日本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民政府处理“一&#183;二八”事变的基本出发点是首先实现中日停战,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为此,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与外交方面多管齐下。显见,此时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与“九&#183;一八”事变时期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既折射出中日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发生了微妙调整。然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仍是基于依赖国际调停的方式来解决中日争端,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挽救危局,变革新政,重视育才兴学。为解决当时师资奇缺问题,清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速成师范生。留日速成师范生的派遣方式主要有公费、自费两种,课程设置主要为西学,学习年限多为一至两年不等,但多被压缩。派遣速成师范生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但作为应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兴学需要,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工作,国民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战时不仅没有长期停辍反而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相关教育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宏观掌控上所做的努力。文章通过分析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政策以及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以使读者对战时的国民政府教育有一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过渡期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渡社会经济形态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体现为多层次的综合作用,既包括经济的因素。也包括化的(社会心理的)、政治的因素。过渡期社会保障的体系建设明显应有别于工业化已完成的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过渡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只能适应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政府有效地发挥作用十分关键,同时应坚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差异性和过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研究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对于高职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应建立立体化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具有“三维一体”的理念体系、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未来展望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还应...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民初(1896—1918年间)留日学生通过主办刊物、翻译文章和著作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导入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