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是理性与自由的结合体。教师理性是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理性是教师自由的体现,是教师自由的界限。教师的自由及其实现是以理性为依托的。教师要以理性争取自由,以自由促进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堂生活是自由和规范的平衡的应然状态,教师应首先找回课堂生活中属于自己的自由.然后从观念和行动上保证归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课堂生活是自由和规范的平衡的应然状态,教师应首先找回课堂生活中属于自己的自由.然后从观念和行动上保证归还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自由的遮蔽是伴随着两条线索形成的:一是教师与生活的脱离,一是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师的分离。这为我们重现教师自由提供了视角:通过教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师的个体生命自由;通过还课程于教师和教师回归课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自由。  相似文献   

5.
教师自由包括教师个体的生命自由和教学生活中的教学自由。教师自由的遮蔽是伴随着两条线索形成的:一是教师与生活的脱离,一是教学内容(课程)与教师的分离。这为我们重现教师自由提供了视角:通过教师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师的个体生命自由;通过还课程于教师和教师回归课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自由。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体将自身看作是与外部世界对立的抽象实体,从而将自由理解为自我保存。自由是衡量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重要尺度,但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脱离生活世界谈论和固守抽象的自由必然陷入悖论,从而导致生命价值、生活意义的贬损和消解。现实自由的根基在于生活世界,它必然以生活世界为旨归。  相似文献   

7.
阅读王小波的作品,会引起人们的思索。自由之生活、自由之思想、自由之文学是本篇对王小波的概括。自由之生活,王小波放弃优厚待遇显赫的名声而做一名自由撰稿人,足以证明他的"特立独行";自由之思想,王小波在他的作品里营造了"三有"自由思想体系;自由之文学,王小波作文的自由,即他的作品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如反讽、夸张、黑色幽默、逻辑悖论等文学技巧,显示了其独特的语言,形成王小波的风格。王小波是自由的,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写小说这条路;但自由的同时又为自由付出了代价。这便是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中自由时间的增加,自由时间不仅关系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城镇居民自由时间消费的内容、结构、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应提高自由时间消费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自由时间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休闲理想大众化进程的里程碑。马克思把人类的生活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发现了大众休闲生活的前提条件。他把自由时间看作人的积极存在和积极发展的空间,而对自由时间的积极利用,这就使大众休闲具有了实际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休闲生活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个人获得自由时间,个人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在于所有人都获得自由时间,所有人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出了大众休闲生活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自由”和北大、中科大的“自由”大不相同,北大的“自由”强调政治,中科大的“自由”强调学术,而复旦的“自由”则强调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2.
闲暇教育是指辅导幼儿展开闲暇生活的教育,幼儿闲暇生活是指幼儿在无成人制约的状态下,由幼儿自主进行的自由、自在的活动的总体,是幼儿在自由时间内按自己的意愿对生活进行的自主安排。对于幼儿来说,自由、丰富的生活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实践意向、可以展开的对话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认为经济生活的自由与化生活的自由是两种哲学派别的首要理念,这两种自由观存在着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安逸,泡在蜜罐中,很难理解课文中革命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1.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与向往,懂得自己拥有和平自由的生活多么幸福。2.在对比中感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懂得珍惜,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空笔",体会革命者对解放、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教学资源:幻灯片多媒体  相似文献   

15.
美的理想或美的原则,如果要成为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自由价值律法,那么,必须得到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支持,因为公民权利的保证、经济生活的富足、法律对环境与自由的保护,是美成为普遍律法的基础。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个体生活的自由才会以审美为目的,才会真正保护环境与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个体生活的美丽与民族国家的美丽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美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民族国家自由生活的价值律法。  相似文献   

16.
启蒙运动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立与自由,卢梭一生宁愿孤独也不放弃自由的生活,是启蒙运动精神的最佳范例。卢梭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同时在社会生活上又十分注重人的社会性,提出"公意"概念,主张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以形成真正的公意,并最终有效地保障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7.
肖伟 《教学随笔》2016,(1):50-50
每精通一事便增加一份自由,所以为了自由我来到了这个不太自由的地方。安然度过每一天,轻轻松松地生活实属不易,善待自己,让自由和洒脱印到骨子里和灵魂深处去,生活要的就是自由自在,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8.
终身学习目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时代和终身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学习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道,从而要求对学习的根本目的予以重新审视。终身学习应当超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基本的目标,其终极目的应当致力于通过贯穿一生的学习来获得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包括认知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做事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在学得自由的同时,也要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把学习作为生存的方式贯穿一生,并获取终身学习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某市长因受贿、索贿罪被关进监狱,过上了铁窗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由。他的妻子整天以泪洗面,孤独难熬。有一天夜里,她做了个梦,恍惚中遇到了一样东西叫“自由”。她非常羡慕“自由”的生活方式,不由想起自己的丈夫,她跪着请求“自由”替她去探望她的丈夫,“自由”就答应了。下面是“自由”探监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阿马蒂亚·森在实质的意义上定义了自由,认为自由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他提出,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不仅有助于改善人的各项权益,还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阿马蒂亚·森的实质自由来分析和解决我国妇女参政的问题,不仅可以实现妇女参与政治的自由,还可以提高妇女的主体地位,改善妇女的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就业等基本可行能力。从而实现妇女自身的实质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