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2.
一般提起陶渊明的作品就会想到他平淡自然调和静掺的田因诗,实际上陶渊明作品有许多复杂矛盾方面,表现在生命意识和真切强烈的死亡体验、纵情夸世此刺的达观和历经人间的磨难痛苦、淡泊与执着、平常生活和深刺人生哲理、含蓄委婉的表达和酣畅淋漓的抒写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代表.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铮铮傲骨.千百年来引领了中国文人的时尚。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几个代表作品.探讨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归意识与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生命原生悲剧意识作为陶渊明的深层心理基础,探讨了这一深层心理对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影响。指出:正由于生命原生悲剧意识的存在,使诗人对儒家的价值体系持消解倾向。同时,出于对这一悲剧重负的抗争,诗人构筑起以“真”与“自由”为核心的新价值体系,并在“情”的抚慰下,使生活具备了动人的情愫。从而从深层心理上,探讨了陶渊明之生活模式的动人所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分析魏晋六朝时代玄学人格主题,生死问题以及“命”定论思想,力图揭示出蕴藏于其中的生命意识主题。章还将陶渊明作为一个典型人个案予以探讨,并对其生命观念作出了剖析,以此试图发掘出生命意识观念的自觉对人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出现对日暮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日暮的一种依恋。本文把这种依恋概括为“日暮情结”,并依据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分析这种情结的生成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这种依恋其实就是其心路历程的“变形”体现,也是其个性特征的体现、理想人格的体现。因此,陶渊明的这种日暮情结,实际上就是他理想化境界失落后的一种“期待”及其理想人生的“投影”。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用文学作品构想和描绘了桃花源式的和谐社会,图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场景,体现了人性、人情和风俗的和美。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察到陶渊明的思想中潜藏着强烈深厚的“和谐意识”。“和谐意识”是其复杂思想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般提起陶渊明的作品就会想到他平淡自然调和静穆的田园诗,实际上陶渊明作品有许多复杂矛盾方面,表现在生命意识和真切强烈的死亡体验、纵情今世此刻的达观和历经人间的磨难痛苦、淡泊与执着、平常生活和深刻人生哲理、含蓄委婉的表达和酣畅淋漓的抒写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11.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用现代生命哲学的观点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实质,可见到其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他对生命进行了形而上反思,尽管当时盛行的儒、道、玄、释各家思想都对陶渊明的思想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但陶渊明真正的质性在于他直面生存困境,敢于冒险,以自己的体验和纯真的性情,完成对生命的拷问,体现出生命意志的健康、强大、自由。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的陶渊明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庭情结,是一个对儿子们充满爱怜之情的慈父。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人伦亲情和亲子之乐让陶渊明抛却功名甘于归隐。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也是其田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清乾隆十五年任姚安知府,十六年离任。虽一年的任期,纪晓岚却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其父亲在姚安的一些事略及人生的一些事。  相似文献   

15.
清初诗坛兴起一股和陶诗热潮,浸染于风会,酷爱陶诗的常熟文人钱陆灿创作出“和陶诗”124首,以言志抒情.研读湘灵的“和陶诗”,既有助于了解清初陶诗的接受情况,也有助于了解湘灵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与审美情趣,甚至可藉以解读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大夫命运与心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青年时期,人类的思想刚刚开始觉醒,没有成熟的环境和思想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的智慧,陶渊明不被接受显然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有像钟嵘这样的伯乐能够发现陶渊明,也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加之受到整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因此《诗品》中将陶渊明置之于中品符合钟嵘本意,这也是文化大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辞官归隐,创作了《归园田居》,内心经历了苦痛、辗转、挣扎和坚守,最终选择在田园生活中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表达了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愿望,为后人敬佩。  相似文献   

19.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发生在颍川郡的重大史事有:正月,袁绍封邟乡侯;豫州刺史孔伷起兵讨伐董卓,驻屯颍川;二月,董卓军队在阳城县杀掠社祭民众;约八月,韩融率领宗亲避乱于密县西部山区;孙坚领豫州刺史,指挥豫州义军;本年,徐庶、石韬、司马徽等避乱荆州。  相似文献   

20.
元明代兴,对戴良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及入明,他依然坚守君臣之义,甘为遗民。这种生活经历使其诗歌多叙写乱离,忧思家国,追慕陶潜,呈现出易代之际独特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