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2.
经典诵读与语言鉴赏有很多内在联系,教师以经典诵读作为语言鉴赏辅助手段,为教学提供支持。诵读让学生形成规范阅读鉴赏意识,走进文本核心,可以与作者和文本形成更多情感共鸣,塑造语言鉴赏认知品质。本文主要论证教师要有意识地传授经典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语言鉴赏情境之中,以提升阅读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张蕾 《成才之路》2011,(8):32-32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内涵的关键。还原背景、诵读文本、捕捉细节是解读文本的三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以文本为依托,合理、适度、有效地链接经典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  相似文献   

6.
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统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专设“古诗词诵读”研习任务,旨在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编入专题的《春江花月夜》作为诵读教学的典范,因其流畅婉转成为名篇,学生通过“因声求气”的方式反复诵读,辨析古今用韵的差别,走进古诗情境,体悟其独特审美情韵,是诵读教学法的一种新尝试。《春江花月夜》意象丰富,脉络分明,句调优美,构成独具一格的流畅婉转声韵美,其审美趣味恰与诵读教学相得益彰。经此诵读法,帮助学生体味此诗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中的小朋友一起产生丰富的遐想,体验夏天的美好,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诵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理解文本,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教学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梦想》是世界演讲辞名篇,文本所负载的内涵、演讲文体及背景资料等信息十分丰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去处理背景资料、诵读课文与赏析文本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本课采用“以读带赏”的教学思路,以诵读课文为线索,带动起对文本内容和艺术技巧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裘永丰 《考试周刊》2009,(48):61-62
由于重词句串讲,轻文本感悟,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正日益陷入困境。本文作者尝试通过反复诵读、研读、品读来有效实施文言文细读中的生本对话,真正让学生能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从而提高广大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古诗文阅读教学通过情境视野下的诵读与交流、角色代入与情境创设下的思辨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情境阅读等教学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在平常的听课中,我感觉到,课堂上学生的自由朗读少了,放声诵读少了,潜心默读少了。语文教学,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读者,一个优雅的读者,一个真正的读者。一、走进文本,自由读特级教师于永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书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导学创意】 《雨霖铃》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写离别之情的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之苦痛、悲楚哀怨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沉重低婉而凄清缠绵,无不情真真,意切切,催人泪下。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以诵读为教学的突破口,确立“读一品(上片是以诵读促品味,下片是以品味促诵读)”在这首词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能够以同一频率跳动,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生本对话,加深文本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把握诵读类型,强化诵读训练,以发挥出诵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把握文本深意,形成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一、强化朗读训练,深化文本理解朗读是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可帮助学生理解语句意义,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任务,对文本的解读就尤为重要。而名师们的备课经验有诸多相通之处:确立文本的重要地位,倾听文本原始的心跳;重视课前诵读的作用,倾听内在情感的心跳;寻找或隐或显的主线,倾听最强有力的心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节奏一致的心跳。  相似文献   

15.
诵读既是一项语文教学任务,又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体裁、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诵读资源整合、诵读环境创设、诵读技巧传授、诵读思维拓展等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获得诵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支持的子课题“双翼式课程开发研究”认真领会课标精神,结合我校《唐诗宋词》选修课以及其他古典诗歌的教学实践,探究如何有效地落实“少教多学”理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探究与实践如下:用琅琅书声去唱响诗意课堂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走进文本意义世界时,首先宜从诵读开始,这里所说的“诵读”包括朗读、背诵、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融合的多维,需要利用诵读不断深化,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课堂阅读教学规律。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同时,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续理解都要归结于这种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是文本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读懂作者的意思,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重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自然、情趣、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表达的意境,沿着文字的血脉回环诵读,逐步进入文本语言的深处,体会语言文字中浸透的作者思想和情感,寻觅语言折射出的灵动。  相似文献   

19.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以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融入自身情感与经历,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领悟文本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诵读,使其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一、注意范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体验、探究是本设计的关键词,也是最主要的课堂活动,还是本设计的指归。为达到上述两个目标,颜老师围绕痛和生死,精心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借助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史料、小组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了解、体验史迁的奇耻大辱,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