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的现状离这一目标还比较遥远,学生仍然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来,教师也在升学率的压力下精疲力尽。许多教师对此感到无奈:学校要成绩,学生要减负,家长要升学率,自己要发展,可时间和精力是个常数。能否做到既有好的教学成绩,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师生都有一个好的心态,建立一种师逸生乐的和谐课堂?天津中学张素兰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学生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相似文献
4.
杨碧娟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5):113-113
亲爱的同行们,每天上课铃响,刚刚跨进教室的一刹那,你的脚步是轻松的或者是沉重的?你的脸上是绚丽多彩或者阴云密布?又或者根本是面无表情的?也许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要说:“老师,请你带着你的微笑进课堂,而且是真诚的。”因为微笑对每一个学生、对我们自己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6.
7.
8.
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能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吗?”、“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你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 相似文献
9.
林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2):67-68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要求,由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转变,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以师"退"生"进"为视角,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于永正老师的课一直以素朴、扎实、大气、厚重而著称.其实,在这些鲜明特点的背后,还渗透着时下颇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或“生本课堂”。什么是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的教育,它提倡教育应南“师为本”向“生为本”转变,即把围绕教师“教”的设计转向围绕学生“学”的设计。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进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成就了许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生成.但是,有许多教师曲解了生成,误以为只要学生超越文本,说得别具一格、天花乱坠而博得众人开怀,课堂便焕发生命活力了.教师缺少应有的主导作用,往往就事论事、随声附和.于是乎,学生"沸腾"了,文本"架空"了,生成变成一种嘈杂、一串泡影. 相似文献
12.
13.
所谓课堂“留白”.就是给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体验的空间……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听到学生滴水不漏的回答。于是一堂课你问我答.严谨流畅,成效卓著。其实.多数孩子上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成熟就被老师领进了下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有位名师说:“每一堂课不可能是40分钟都精彩,可是!必定有几分钟是精彩的。”是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上着上着,由于学生突然的神来之语,使得原本平淡的课堂顿时掀起一片高潮。当然.有时也会因为学生的困惑而激发了我的“临门一射”,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的场面。 相似文献
16.
17.
张霞 《小学教学(数学版)》2021,(1)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当今,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为中心”,教师应让“教”于“学”,以师之“退”成就学之“进”等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有效地“退”,学生真实地“进”呢?笔者结合平日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谈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袁小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5):128-128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课改的课堂一扫往日死寂、沉闷的气氛,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然而,有的课堂,教师设置的活动过多,“你唱罢来我登场”,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很多学生谈到对这节课的感受时却只说“很好玩”、“很有趣”,在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触动方面却感到茫然无知。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课里学生确实“动”了起来,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难道就是只要这样的“动”而摒弃“静”了吗?难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图个“活跃”、“热闹”的场面吗? 相似文献
19.
多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可喜变化。学生的兴趣浓了,学得活了,课堂也更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误区,现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日,读到贵刊一篇题为《称呼背后的精彩》的文章,笔者不禁有些想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是不是学生都不需要再称呼“某老师”了,改喊老师为“老某”就行了呢?是不是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师生关系就更和谐,更平等,更亲近了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