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从东京出发”,是指由东京乘车前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指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日暮里”,是一个离东京较近的小驿站。据考证“日暮里”在一九○五年正式诞生。但鲁迅乘车赴仙台的时间是一九○四年九月,所以  相似文献   

3.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长期以来,有识者在赏析时慧眼独具,从诸多方面去领略它的风采。然而唯独无人关注鲁迅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日暮里”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对此阐释道:“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笔者在教...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为什么对于“日暮里”这个地名目,直到廿多年后还记得呢?鲁迅没有说明。我以为这同样是作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只是比较隐晦曲折罢了。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发表了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后,《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又发表了张德勤先生的争鸣之作《〈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刊物(包括《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一北一南两家权威)和参考书都说藤野先生是《藤野先生》的中心人物,同时又说“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不符合文章实际,不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既然《藤野先生》“全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中心人物怎么会是藤野先生? 是鲁迅从属于藤野,还是藤野从属于鲁迅?答案是后者。更明白地说,对藤野先生的态度是表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方面。鲁迅之所以特别敬重、特别怀念,并且以他来激励自己,就因为他“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军国主义的日本,在歧视中国的氛围里,唯独他没有民族偏见,希望中国强盛起来。尽管鲁迅如此敬重藤野先生,但还是不到毕业,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为的是要从事文学救国。时事电影的放映是鲁迅作出如此重大抉择的直接原因。在这一点上,藤野先生的作用远远不及电影里  相似文献   

9.
朱舜水其人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中曾回忆道,自己从日本东京到仙台学医时,途经很多驿站,但其名称大多忘记了.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为什么会记得“水户”呢?显然与这里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有关。事实上.鲁迅先生还曾前往朱舜水之墓拜谒。那么,朱舜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前往拜谒其墓.并印象深刻?近日,笔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一些有关朱舜水的情况.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在《藤野先生》一文里,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写于1926年的《藤野先生》与其他几篇散文作品原来的总题称《旧事重提》。1927年5月在广州编成集子时,改称《朝花夕拾》。关于这  相似文献   

11.
正《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藤野先生》篇幅很长,朗读一遍至少15分钟;《藤野先生》很难,半白半文的五四白话语言不好理解;《藤野先生》很散,文中写到的事情较多,头绪比较繁杂,内容偏多。文中,藤野先生仅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普通医学教授,况且鲁迅后来也放弃了从医。如何教好这篇散文呢?如何在45分钟时间里有效完成教学呢?一位老师作了一次长文短教的尝试,设计如下;(一)导入并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当年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对外国留学生入学条件的有关规定,鲁迅先生与日本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正确态度,《藤野先生》的思想内容,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含义等方面,试图论证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他初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所受的“优待”,其作用并非在于表现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是表现“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的出场作辅垫”。  相似文献   

13.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性文学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恩师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难忘经历,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字里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有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  相似文献   

17.
《藤野先生》的主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本文并非主要写藤野先生,是歌颂藤野为主;也不是表现中日人民友谊为主;而是以表现作者寻找救国救民的爱国道路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的。”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首先,不应把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思想基础当作文章的主题。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只是反映了问题的共性——作者写作《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作品的共同思想基础,不能看成《藤野先生》这一作品的个性。其次,从选材看,《藤野先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19.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句中的“是藤野先生”后面漏掉一个“在”字,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一九八二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已根据鲁迅的手稿和未名社最初的版本校勘纠正了,加上了这个“在”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