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盼:秉公执编,一视同仁。杜绝“以编谋私”,凭“关系”用稿。 二盼:认真选稿,扶优弃劣。对有价值的好稿舍得用心编改,努力把好稿奉献给读者。特别要关注是“热点焦点”的好报道。 三盼:精心把关,防止失误。在有些见诸报刊的文稿中,常有用词不当之处,这固然  相似文献   

2.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4.
曾建华 《军事记者》2004,(11):72-72
盼上稿的日子笔耕不辍。“不管好不好,一天写三稿;不管上不上,一天投三遍”“初生牛犊”的我敢于品尝“消息、通讯、言论……”组成的“新闻大餐”。盼上稿的日子过得充实。白天出外采访,奔波于训练场上,汗一把泥一把穿梭于战友之间,让所有的故事在心底跳动。寂静的夜晚不顾疲劳,秉烛夜战,让写作的喜悦随着笔尖的墨水一起流淌。  相似文献   

5.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6.
2001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新华社总编辑室例行的每周一次评稿例会如常进行。这一天 ,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负责评稿工作的同志慎重挑选 ,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五大编辑部发稿人共同参加的评稿例会推荐 ,社编务会在按惯例评出4篇“总编辑室表扬稿件”的同时 ,也评出了一篇“有明显改进余地稿件”———“某省159个‘110’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此稿随后提请当日下午召开的社编务会审议 ,编务会认为该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没有从会议性报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 ;写作上不见人 ,不见事 ,只是简单地罗…  相似文献   

7.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8.
记者“写稿”,编辑“把关”,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为平常的工作。但是,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记者写稿容易,写“好稿”难;同样,编辑编稿容易,“把好关”却难。编辑稿件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勾勾抹抹、删删改改,而是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把好有形的“文字、音响”关,更要把好无形的“政治”关。  相似文献   

9.
这问题提得似乎有点唐突.搞新闻的人,写稿的,编稿的,审稿的都懂得一个起码的原则,即“把好政策关”.这当然是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什么时候都不失其指导意义.但是却很少有人强调:“把好法律关”.这恐怕是新闻界的一个误区,因为法律不仅体现党的政策,而更具体,更具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28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稿,题目是《兰州军区某部为党员量身制作“提醒卡”》,并配发编辑点评,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在送审大样时,报社领导对此稿有明确批示:“好稿!确实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回顾此稿的编辑过程,编者感到:善于发现新鲜事,是“出炉”好稿的一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倚门等稿”的启示田厚钢近看了两则新闻界人“倚门等稿”的轶事,很受启发。一则是在1934年,老报人林放大学毕业后,到南京的《朝报》当编辑,他一个人编国际版,除了编稿外,每天还要交篇言论,大都是中午挤时间写,工作非常紧张。老板很厉害,每天上班时就坐在门...  相似文献   

12.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13.
<正>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待编稿库”,在党的生日那天正式运行了,这是新华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值得新闻界同行关注的有借鉴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继“电脑代笔”之后、新闻采编的第二次技术变革拉开了序幕。 所谓“待编稿库”,说得更明确一点,  相似文献   

14.
去年,我先后有三篇新闻稿件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得好稿奖。体会是:只有“身入”、“深入”、“心入”才能写出好稿来。 一、“身人”是写好稿的前题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民武装工作,而武装工作与拥军优属工作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在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抓好拥军  相似文献   

15.
编辑编稿,通常只在原文的语句、章法上下功夫。因为原稿并非编辑的第一手材料,如更改、添加内容,难免会出差错。如有怀疑之处,最好向作者询问清楚,或者干脆不编。某报在发表我的《好女婿李瑞宝》一文时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我原文第一句是:“他叫张文,没有儿  相似文献   

16.
一讨辑为讨稿用寄信给理现了酬拒掠作护为的酬 云:“讨稿酬”两不好,写稿、写稿为钱,坏了名声;二是得罪报刊编今后的稿路。似乎“文人利”,不必去“低头下跪看:有意不付稿酬的用毕竟是个别的,因为忘掉的通讯地址而苦于难以是大多数,一经作者去用稿单位即会邮寄稿酬稿付酬,按劳取酬是合,不是什么可耻行为。也会有个别用稿单位为支出”,有意“不付稿在作者多次催讨后,也。若有,则是侵权行为、,是违反“劳动法”、“著的。作者有权用法律保不要怕得罪人。写稿“两写稿取稿酬是完全一致的乃是有意克扣作者稿单位和责任人  相似文献   

17.
一篇报道某飞行团政委做思想工作的稿子发出去一个多月了,既没刊登,也未退稿,引起了我们科里同志的一阵议论:有的说,这篇稿十有八九被扔到字纸篓里去了;有的说,这篇稿是经过“师傅”交了“学费”之后写成的,准是要采用,编  相似文献   

18.
编辑常与通讯员和稿子打交道,窥见了不少通讯员的复杂心态。有的通讯员笃信“朝中有人好做官,编辑部有人好上稿”。本来,贴上两角钱的邮票,寄稿到编辑部就可以了,却不惜破费和劳累,风尘仆仆地专程到编辑部送稿。有的向编辑大作“广告”,摊开自己的剪报本,逐篇向编辑介绍,说某文在何报刊发表,受到专家称赞,荣获征文奖,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有的在稿件上详细介绍自己的学历、学衔、参加的学会等:更有甚者向编辑赠送名优产品和土特产品。这些人把主要心思没有用在写稿上,而是花在了自我推销和拉关系上。若距编辑部近,通讯员亲自送稿是可以的。向编  相似文献   

19.
自今年1月1日起,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收件人总付邮费这项业务后,笔者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了解到他们有一些要求,归纳起来有“三盼”。一盼新闻单位公正地采用稿件,减少或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现在通讯员寄稿件自付邮资,寄出的每一篇稿件,一般都是自认为写得较好的稿件,希望新闻单位能让他们的稿件公平地参加竞争,不要  相似文献   

20.
河北日报1996年9月在报纸版面改版的同时,实行“编采分离”,即从报社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抽调七、八位业务功底较强的编辑组成“来稿编辑室”,专门编辑稿件。各专业部一律不再编外来稿(个别部有专版除外),编辑们同驻外记者站记者一样,统统按指标任务下去采访写稿。回顾一年来的实践,我认为“编采分离”是办好报纸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为驻站的一名老记者,我体会“编采分离”最大的好处是:编稿速度快、质量高、不压稿、不丢稿,有利于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出精品、办好报纸。 过去编辑部的各专业部搞“编采合一”弊病太多,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对编稿兴趣不大,不认真。为什么呢? 因为编辑工作默默无闻,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如当记者。既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