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精神教育具有发展、充实和升华人格以及化解调适功能,建构和实施精神教育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是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高等教育中重科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文、轻情感熏陶的问题,通过作为人文精神集中体现的审美教育实施“人文精神”补缺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从实现其血腥的殖民统治利益出发,就曾推动伪满洲国采用和制定适应不同时期要求之学校教育制度。本拟从对日伪先后所施行的学制分析中,进一步呈现东北沦陷时期殖民教育的本质,戮穿日本右翼势力时而宣扬的日本在东北统治“有理”“有功”之滥言。  相似文献   

4.
哲学教育应该体现哲学的内在精神,不能“以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哲学’教育”.要改变哲学教育中非哲学化教学方式,哲学教育者就必须掌握哲学的内在精神并在哲学教育中体现贯穿哲学的内在精神。哲学的内在精神主要有怀疑批判精神、逻辑思辨精神及还原实证精神。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精神研究状况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和阐述随意性强而比较凌乱.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教育精神的内涵特质,研究其缺失的原因,并对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精神的建构给出合理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精神研究状况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和阐述随意性强而比较凌乱,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教育精神的内涵特质,研究其缺失的原因,并对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精神的建构给出合理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师从来就是教育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可能离开教师和教师专业精神谈和谐教育.专业精神是每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在和谐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从培养教师主体意识出发,从日常学习培训入手,从建立激励机制着眼,建构和谐教育视野里的教师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本质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本质精神体现在公民实存的历史和发展中,古代社会确立了公民的基本内涵,近代社会发展了内涵丰富的公民精神。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实行转向并回应现代公民精神缺失的一种建构性策略,公民道德教育所要建构的就是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契合的体系。公民道德教育是以公民为对象,以培养“德性公民”为目的,以实现公民精神为宗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终身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不仅要以公民的本质精神作为着眼点,而且要针对公民本质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实存状况,确定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有效途径,并将建构的关键点放在提出实践措施上。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中的"公共人"所显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取向、道德与秩序观念的总和,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旨趣,是合格公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精神的培育当中,学校教育担当着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学校公共精神教育却面临着公共理性消弭、公共空间萎缩闭合、公共关怀失落等现实异态,对此,可尝试深化公民教育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论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应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多种渠道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1.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Whitehead an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ck G. Priestley 《Interchange》2000,31(2-3):117-133
Whitehead's contention that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at it be religious has been widely overlooked by many of his adherents who have found it a difficult, or even embarrassing, concept with which to deal. But what did Whitehead mean by religious? In Britain there is currently a deep interest in what is being termed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education" which is itself to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stmodern rejection of positivistic modes of thought which have dominated educational discourse in recent decad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itehead's own concept of religion both in his explicit academic work and in his assessment of what we might term, indirect education. It goes on to suggest links with other key thinkers, in particular William James, Soren Kierkegaard, and Ludwig Wittgenstein.  相似文献   

12.
一、大学教育的两难矛盾中国大学发展到今天,面临诸多的“两难”:如坚持经典的大学理念与完成现实的大学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知识“爆炸”式增长与学识专深。另外还有诸如育人与育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构架知识体系与培养能力、教育的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等等。其实这诸多的两难,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经历过,只不过对中国大学来说,感觉来得太快,缺乏渐进的思想准备,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不难分析,中国大学目前出现的诸多两难…  相似文献   

13.
语言交际的生命本质包括个体生命本质与人的类生命本质。语言交际的个体生命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交际是个体的一种生理活动;其次,语言交际是在个体生命的生理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的所进行的活动。语言交际的精神本质主要包括:首先,语言交际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人的心理活动,就是运用大脑这个重要的生理器官进行的精神活动;其次,语言交际的作用是影响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实质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执政为民的精神,而不是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中学来的;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这是西方所奉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能理解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精神与西方抽象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的统一.十七大报告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建构高校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性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步骤、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紧紧地围绕主体性精神教育这个目的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7.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特殊一员,充满着浓厚的技术实践品格。在"技术至上"的工业社会里,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实践关怀的缺失,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关怀理论、实施实践关怀策略,对职业教育中"关键元素"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独特性表现在具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即物性与心性的双重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大学世界的主体构成是师生两类人,由此决定了大学世界的“属人”性,既然大学世界是一个有别于自然世界的属人世界,那么便可推断出大学世界的根本属性,即大学世界的精神属性,因此,大学的精神世界在大学世界中就具有了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世界的构成;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大学科学(求真)精神与人文(求善求美)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柱,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应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精心构筑净化大学精神世界的人为环境,二是突显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教育,三是强化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形态不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和实际内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其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有效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文化构造要素的有机组合,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动力机制;其精神实质在于激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精神实质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俄国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的历史经验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只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它的崩溃和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它的失败只是意味着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模式应该寻求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