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等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应用"、"思辨与实证"之间的困惑暴露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研究自主性的衰微。高等教育研究自主性衰微的外在表现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泛化,内在症结是高等教育研究"科班出身者"未能做到学术上的独立自主。高等教育研究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除了孜孜以求学科的"知识逻辑"以外,尤其要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建构,"科班"与"杂家"整体改进。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高等教育被视作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门学科;在国内,虽然高等教育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学科来建立的,但对于高等教育到底是一个研究领域还是一门学科,学界至今依然存有争议。这种争议的背后始终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判断是否学科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公认、统一的标准?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为判定高等教育"学科"属性提供基本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取向不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学科指向性,是高等教育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研究",即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并将各种高等教育问题纳入高等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框架中进行学科化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地位尽管已经确立,也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但其自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需要在学科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建制等方面进行借鉴与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学科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潘懋元教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设了"高等学校教育学",提出了高等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两大区别,并提出要建立"高等专业教育学"的构想.1978年正式提出创建"高等教育学".1984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潘先生是系统提出高等教育特点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第一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倡导者,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潘先生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上勤于思考,笔耕不止.他的足迹踏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地,去了数百所高校,做了上千场报告,一直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他博大精深的理论底蕴、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相似文献   

5.
追问研究本意 纾解"学科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根溯源,回到出发点,反思高等教育研究的本意、目的和使命,是要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活动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变革策略,还是纯粹"源于研究兴趣"和"学术情怀",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资质"和地位?追问研究的本意,有助于我们廓清迷茫,凝聚焦点,纾解"学科情结"。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可以归纳为:深入实践,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影响决策、指导行动),进而增进知识、丰富理论。本文提出,需要重视关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四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何特性?是否存在一个慎密、精致、井然有序的理论大厦?其二,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如何建构?教科书式的理论著述是否应当"改弦更张"?其三,如何理解"范式"?是否要重视库恩替代"范式"的"专业基体"?其四,由谁来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如何确保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从认识论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软"性的、"应用"度较强的学科;从社会学角度看,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分散"度较高而"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学科。鉴于这些属性,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应当整合多样的研究范式,继续关注实践问题,充分吸纳各类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7.
利用教育、海洋等统计年鉴和沿海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数据,分析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的差异性与研究动态,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高度集中在山东、江苏、上海、广东,而其他省份涉海学科布点较少;若以海洋经济规模而论,沿海省份海洋高教学科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宜性较好。国内海洋高教研究领域集中在海洋高等教育的层次构成、区域海洋高等教育及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重点学科/专业教育及海洋意识教育、涉海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  相似文献   

8.
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有自身的举措和特点,同时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管、办、评"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为了加强时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上海形成了市、区两级教育评估网络组织并实行行业自律,通过开展绩效评估、质量认证等多种多样的评估活动,促进了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形成了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等教育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争议颇多。高等教育能否作为一门学科,应根据历史的经验,参照学科制度化的标准,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名称如何———称为研究领域或是称为"学科",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已处在学科制度化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从学科建制的标准来看,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被高等教育研究努力建构中。当新的研究范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又出现明显的跨学科性取向,这种积极响应进而促使高等教育研究的非学科性又重新"精神焕发"。学术论争充满了变化,持一种开放态度无疑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1.
略论高等教育学科群研究的意义及其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丰富,学科群已初见雏形。高等教育学科群的生成依赖于高等教育实体结构和高等教育学内部子学科的分化和综合。笔者采用高等教育学科场域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学学科群的演进。高等教育学科群的厘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上海私立高等教育的缘起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上海私立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提高和深化我们对上海私立高等教育这份文化遗产的认识,发掘中国的非官办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为现今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寻求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缅怀和纪念蔡克勇教授仙逝一周年,对蔡克勇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深感蔡克勇教授的学术生涯就是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建构的缩影,因而同时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建构.蔡教授高等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相对独立而又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原华中工学院工作期间,他结合自己工作岗位的切实需要,对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第二阶段是调入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后,他继续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并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制定工作,是郝克明同志开创的宏观教育研究的重要参与者.第三阶段是他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迎来了个人学术思考与总结的新时期,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认真组织了"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系列研究"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加强学会学术研究,发挥学术组织作用,促进和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步,内容涵盖高等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与发展、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办学和体制改革、高等学校的发展与管理等5个大的方面.今天,我们追忆其学术历程、总结其学术成果、探究其学术思想,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学习、继承蔡教授等老一辈开拓者身上的优秀品质,更高意义上是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建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渐得到重视,但大部分的县域高等教育以从外部引进高校为主,由于县域地域、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局限,引进来的学校层次主要是层次和质量较低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局限,并容易陷入"学术漂移"的惯性漩涡.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为县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新的思路和模式."四新"学科的建设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给县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县域高等教育应立足县域,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对接乡村振兴的需求,以"四新"学科建设为载体,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联通县域城镇与乡村,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科、育人是关涉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亟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201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主要从"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协调发展、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教学能力发展等五个方面揭示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学科、育人研究实践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整体、层次与科类3个维度对长三角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多维审视,结果显示:三省一市高等教育密度差异明显,上海遥遥领先,浙江和安徽相对滞后,苏、浙、皖3省内部高等教育分布均呈现省会城市集聚格局。近些年长三角高等教育层次明显提升,但除上海外,其他3省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层次明显偏低,浙江和安徽层次指数低于全国平均值。长三角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整体上与全国较为接近,其中上海和浙江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程度较低。未来长三角各省市应差异化发展,上海具备了打造世界高等教育高地的基础,江苏紧随其后,浙江可着力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安徽短期内仍应以本、专科教育为主。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应实现区域联动,同时以人才的充分合理流动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学科与领域之间-制度化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和"研究领域"在本文中是一对并列的概念,"高等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争论因其本身的特征而由来已久并将持续。根据对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学科化的分析,本文认为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完成的是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还远未完成。因此,高等教育研究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但"领域"和"学科"并无高低之分,只是在知识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中,各自在不同的层面上建构相应的范式而已。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学者及其可能涉及范围的有限性、理论研究的实践导向性、学科化的有限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未来学科化努力的方向主要是"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上海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SWOT分析法,从上海成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验、自身的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推进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高等教育学科性质的争论很多,大致有两种观点:高等教育是一门独立学科和高等教育是一项研究领域。无论是一门学科还是研究领域,都不能脱离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饶佩 《江苏高教》2024,(3):12-24
学科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类,学科边界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分。在学科开放时代,学科边界并没有过时,它对于学科独立必不可少。近年来,高等教育学科只谈开放不谈边界,学科边界危机的存在更是大大加剧了高等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之所以如此难以确立,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属性、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松散化以及单学科知识积累不足密切相关。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边界,促使高等教育学早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界必须对学科研究对象达成共识,划定高等教育学科研究问题域,同时,还需通过学科立场的明确使高等教育学科生成独特的叙事逻辑,并在学科内部形成有利于单学科知识积累的井然有序的知识生产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