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美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虚实之美、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具有很好的医疗健身作用,还在于它具有独特的内在美。文章通过对太极拳的意气之美、神韵之美、精神之美、套路之美、运动之美、身体之美、节奏之美等七个方面来探究其审美价值,使人们了解太极拳美的各种元素,引导人们从美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太极拳,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练习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3.
李芬 《搏击·武术科学》2010,7(11):32-33,36
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太极拳"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太极拳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的美是独特的,传递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也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温润的结果。文章从太极拳的弧形、意境、张弛、刚柔等四方面阐述了太极拳之美,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美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薛统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2):185-187
当前正是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研究太极拳美学思想,探究其形式美背后的古典神韵,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形式美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之美、曲线美、阴柔美、虚实变化美、形神美等形式美因素,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古典美和技击美,体现了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修性一体。其养生价值已经饮誉国内外,太极拳的身形美、意蕴美使太极拳更具有了陶冶情操,放松心灵的价值。文章使用文献综述、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24式太极拳中揽雀尾的艺术美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太极拳中揽雀尾有着方圆、自然及和谐之美,让人们从一个太极拳的组合开始,站在美学的角度欣赏太极拳,喜爱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论太极拳运动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讲究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运动中的动作始终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到顶点,使运动具有中和之美。同时,太极拳运动的精神以虚灵为极致,主体在虚静至一的状态下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动作具有淡、静、空、松、柔、圆等运动特征,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格式塔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具备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格式塔广泛存在于太极拳中,从而使太极拳具有一些基本审美特征;阴柔美与阳刚美相储并蓄、曲线美、节奏美、形神和谐美、理性美。太极拳是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太极拳的这些基本审美特征符合“耗散结构”学说所揭示的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审美的角度,从促进健康的美、运动形式的美、陶冶心灵的美等方面对太极拳运动所体现的美学特征进行探析,旨在提高人们对太极拳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出生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哥哥从小就在陈家沟学拳,所以我耳濡目染,对太极拳也很感兴趣。我从初中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而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是读大学的时候。当我对太极拳的拳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后。  相似文献   

11.
寿祥 《精武》2006,(12):41-41
太极拳的美奠基于形神合一。如果仅仅着眼于一招一式的外在美,而不深及其内在的意蕴、神韵,则会损害太极拳精、气、神的浑然统一,背离太极拳的真谛。谈到太极拳的美,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方面。一、形式美形式结构的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产生了太极拳的形式美。形式美约可分为以下诸类。1.仿生美太极拳的拳势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形成了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独立”等一些仿生象形的动作,其容易引发习练者的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达到动作的形象化,从而把握太极拳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教学中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有丰富的基本动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深感应该立足于太极拳的辩证特征,运用对立统一的法则来指导教学。一、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太极拳是融技术美与精神美于一炉的运动太极拳...  相似文献   

14.
王继中  十三妹 《武当》2010,(2):15-16
“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是“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的姊妹篇,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在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一直倾心于祖国的太极拳事业。他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太极拳,从习练太极拳中受益。他感受到许多上班一族正被亚健康所困扰,被疾病威胁,  相似文献   

15.
李清晨 《中华武术》2004,(11):35-35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富有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华夏古老文明之美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司马平 《精武》2007,(12):8-9
胡朴安简介胡朴安(1878~1947年)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泾县人,国学大师。精研文字训诂之学,学宗戴宗、包世臣,尤长于《易》、《诗》、《说文》。胡氏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易经学》、《易序卦说》、《诗经》、《中国训诂学史》等著作六十三种。辛亥革命前夕抵沪参加《民立报》等工作,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加入南社,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曾先后执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胡朴安的太极拳得于陈微明,曾经是民国"六运会"的武术裁判。这篇文字是胡氏对太极拳的独特体悟,其中诠释太极拳命名之义,论述太极拳之技击价值、医疗价值、体育价值,尤为独到,是太极拳界一百年内一篇罕见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神韵美。文章主要从其神韵美的表现形式对太极拳的神韵美做一个阐释,将其表现形式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神韵美和外在神韵美。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美学思想和理论对太极拳的运动形式进行分析,从太极拳运动形式的动中求静、曲线美、阴柔、虚实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证,试图发现和挖掘太极拳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19.
张君 《武当》2013,(1):17-19
一、太极拳之“劲” 提到太极拳,提到“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练习太极拳时常提到的一句话:“太极用意不用力”。然而,深谙太极拳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不用力”并不是否认太极拳中力的存在,而是强调太极拳中所用之力不是“拙力”,而是太极拳之“劲”。  相似文献   

20.
林俊岸 《武当》2012,(10):15-16
对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演变、脉流,世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世纪,更受唐豪、顾留馨等人的所谓考证,搞得一塌糊涂。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摒弃了极左思维之桎梏,太极拳史之研究始迈入正常轨道。吴图南、于志钧、李师融、路迪民、李滨诸人对于太极拳史之研究和考证多有建树,对理清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人不才,愿为太极拳之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