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现代教育强烈提倡人文的教育,日本一位著名教育家把它定义为润泽的教育。在诠释润泽的教育时,他用四个问题加以阐述:你的课堂让孩子有一种幸福感吗?你的课堂富有文化吗?你的课堂充满激情和智慧吗?你的课堂影响着孩子的变化和发展吗?从这几个问题中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幸福。  相似文献   

2.
没有激情的数学课堂是僵死的,没有激情的数学课堂也是会枯萎的,没有激情的数学课堂同样是不完整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做到这几点,缺少激情可以吗?学生是充满生气的孩子,同样也需要激情。因此,激情应该流淌于数学课堂中,激情是师生间有力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3.
甲:你知道吗?我是“白”字先生。 乙:这种事也值得沾沾自喜吗?“我是‘白’字先生”,亏你说得出口。  相似文献   

4.
一个小男孩非常不喜欢狗狂叫的样子。“没有关系,”一位先生说,“不用害怕,你不知道这条谚语吗:吠犬不咬人?”“啊,我是知道,可是狗也知道吗?”  相似文献   

5.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街边看邻居的孩子在街上嬉闹、玩耍,他们的那份投入和在游戏中闪现的聪明才智,有时确实让我们汗颜。如果能调动他们的这种劲头展现在课堂上,那迸发出的激情和智慧的流动,何愁学不会各科知识呢?何愁课堂中的冷场与卡壳呢?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我手中的那些小兵小将们,他们此时在干什么?忙学习?忙玩闹?抑或懂事地忙于家务琐事?抑或此时的他们也会想起他们的老师,亦如我想起他们?想着想着,不禁出了神。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电脑》2008,(7):50-50
主持人(兴高采烈地):先生们、小姐们,大家好。我首先提几个问题: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大的人是谁吗?姚明?不对!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是谁吗?西施?不对!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谁吗?阿凡提?不对!是谁——他们分别是从“长处”学校刚刚毕业的A、B、C三位新偶像。  相似文献   

7.
童敏 《四川教育》2008,(2):46-46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吗?是,也不全是;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吗?是,也不全是;是培养学生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吗,是,也不全是……,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成功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到学语文是有趣的、快乐的,培养起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学习,这比教给他们什么都强。那么,这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呢?下面以《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改革,像是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但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胸怀与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接轨了吗?于是我真正开始了诗意、律动课堂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每次上完课,我都反问自己:这堂课学生学得好吗?这堂课自己投入了吗?归根结底,这堂课学生喜欢吗,爱听吗?反问促使我探寻“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探寻又促使我尝试,尝试中我发现:多变的课堂乃是学生乐此不疲的。  相似文献   

10.
“您的孩子有激情吗?”一位教育工作者问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这很重要吗?”那位家长反问道。这位教育工作者又问:“作为家长,您有激情吗?”“没有”。家长如实回答。接下来,他们就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11.
本学年,我任教六年级语文课,前些日子与教同年级的老师闲聊时,发现课堂上有一个共同的尴尬现象——老师一提问,教室内鸦雀无声,异常寂静,最终不得不由问题的提出者自圆其说。到底是谁造就了这样的课堂,语文课不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激情的课堂吗?我认为有这样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12.
龚莉 《今日教育》2007,(2S):45-46
“1千米到底有多长?”说实在的。很多大人,甚至是数学老师对此也毫无把握。我问过他们原因,他们都说:这是读书的时候数感和空间观念没有建立好.因为当时数学老师没有带领他们实地走一走.而都是在教室里、黑板上纸上谈兵。我不禁扪心自问:难道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有这种遗憾吗?仅仅因为带领学生出教室走一走太过麻烦,就放弃了吗?不,我不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老教师曾问我,课堂究竟是什么?我猛然一惊,还真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孩子们上学、老师们上班,最重要的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不就是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地方吗?——这,无疑是对的。但是,仅仅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好的课堂不仅仅是赛课场的奖状、公开课的掌声、教师挥洒才情的地方,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教师在场的学生生活:是知识生活,也是情感生活;是智力生活,也是价值生活。课堂是情感培育的场所2021年6月在苏州市绘本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绘本故事《卖爸爸》。  相似文献   

14.
唐隽菁 《中国德育》2013,(20):64-67
“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我……”, 学生时代时常哼唱的这首歌,总让我陷入无尽的追问:我们的品德教学能让孩子们想起我们吗?在和他们相处的这段时日里,我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影响、改变、重塑我的课堂?追根溯源,还得从数年前看到的一席话说起:“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永恒的激情、充沛的活力、鲜明的个性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并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的钥匙。这就是西岗教育工作者对"激情"与"活力"的认识。一、"活力说"的新突破"激情与活力"能改变课堂吗?能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李生滨局长认为:人的因素是最具决定性的,有激情才会有专业自信。如果校长和教师都有了激情,校园和课堂能没有激情吗?把教育人的激情与活力调动起来,有了教育人的激情,教育才会真正有活力,真正成为有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对,也不对”:极高明而道中庸 “对,也不对”,沙龙上,潘先生的这句口头禅,经常被同学们在沙龙之外谈起。起初,不少同学对先生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到疑惑。因为按照形式逻辑,人们通常认为,对的就不能同时是不对的。可是,先生为什么经常说一个理论、一个做法既对又不对呢?这不是没有立场吗?这样说不等于没说吗?不同时期都有师弟和师妹跟我提起这个问题,表达他们的疑问。类似的看法,我开始时又何尝没有呢?但随着沙龙的熏陶日久,也随着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日久,我渐渐悟出个中三昧。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18.
文从字顺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知道这两个人吗? (屏显图片) 生:叶圣陶是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我们刚刚学过张中行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从这篇文章中进一步了解了叶圣陶先生.肖复兴是一位作家,我读过他写的几篇文章. 师:看来你很喜爱阅读.叶圣陶和肖复兴,年龄相差47岁,却因为一件事而结缘,你能猜到是什么事情吗?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语文公开课上学生们那一声声整齐的、富有节奏的拍手声 ,听到他们大声应答着“喜欢———” ,我就在想 ,难道这是我们学生的真情流露吗?难道这真能说明学生知识水平高吗?不!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们一味地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 ,其实质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是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一、鼓励学生敢于争议 ,培养创新意识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  相似文献   

20.
蒋玉强 《考试》2011,(4):34-35
一位学生在题为《平常的一天》作文大赛中这样写道:"眼前的这些人不都是我的竞争对手吗?""他们是我的敌人"。显然这名同学具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如何才能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