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本质是创新,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一位教育学家曾说: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相互激励,产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我国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总结了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措施,进而挖掘出些许启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德育教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多元化培养,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完善教学奖励和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4.
大学从来不缺人才,缺的是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土壤。如何突破现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是目前我国大学亟待解答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英国研究型大学秉持学术自由的坚定信念,以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学院制和导师制为主导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借鉴英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我国高校应该树立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了国家科技实力的最大方差解释变量,也成了国家竞争力(包括制度优势)比拼的重要着力点和指标。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局部的、技术性的事情,而是一场涉及理念、制度、方法、技术、资源等要素的系统性改革。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警惕“形式训练”老路,不能将拔尖创新能力的识别、筛选和训练作为重点。其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不是筛选出一小部分学生予以单独培养,而是应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改变整体教育模式,营造有利于各类学生“冒出来”的多样化评价制度。最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先任务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将研究生阶段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进而带动整个人才培养链的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过度集中于专业培养,而社会环境的质变已经使资优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决定性的问题。现实中大学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三种办法,即志向教育、竞争性考试制度和兴趣至上都不理想,致使密集投入教育资源却事倍功半。"志趣"的概念能够统摄古典的志向与现代的兴趣之间教育思想的张力。资优学生"志趣"的养成需要在大学本科阶段注重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建立师徒制,形成教学共同体,在管理和评价上给"志趣"的养成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拔尖的多样性、创新的应用性和更鲜明的地方依存性等独特内涵,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服务优秀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面对当前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困境与制约,本文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科研资源、经费投入、招考选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原本系统化的大学与中学教育的链条被人为地割裂。本文认为,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自身规律的要求,大学应主动与中学建立经常化的协作关系,以实现学科建设、课外教育和德育方面的沟通与对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文章通过研究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和特点,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能得以激发;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通过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可得以培养;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得以全面评估;通过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可以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持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内外的大学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这类人才,研究发现优势积累是其基本规律之一,在我国主要体现在师从名师、学在名校、早出成果、出国深造。设置科学学生科研活动能够集中体现优势积累。行业特色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其他类大学有共性,也有个性,通过科研支撑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如何培养科创教育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实践创新的“四创五步”普通高中科创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在广州市培英中学师生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凝练形成的,主要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培养方式和培养路径三个阶段。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五步”教学法、“四创”培养路径、“七种”创新方法、“六让”实施策略的科创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高中-大学”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临思想观念和认识、培养过程和实践、政策供给和制度层面的现实阻隔,在实践中应树立“整体系统”观念,探索人才培养多元通道;注入“终身发展”内涵,完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营造“协同育人”生态,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纵横交织、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在这项浩大的人才培养工程中,中学教育至关重要,如何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激发中学生的创新活力,让一批批创新人才从基础教育阶段就打下扎实基础并脱颖而出,是中学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批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雅安基础教育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着力不够,还存在发展痼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通过贯通“三学段”,落实衔接培养;组建“三梯队”,强化针对培养;实施“三举措”,夯实培养保障,推动改革,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镇,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那么在追求中国梦的时代,应当以何种视野和高度重新审视大学人才培养的内涵?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程和教学应当如何调整和定位?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难点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玲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综合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本文就综合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路、模式、方法、途径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为推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各种举措不断推出,大量的投入、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不断增加投入外,还需要做什么?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文就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现实矛盾,从社会学视角提出实践反思。一、大学文化:传统精神与现代躯壳的纠结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大学形成的创新文化实现的: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没有约束地思考、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