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红辉  宁晨凯 《文教资料》2009,(15):239-240
通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内涵、设计、规划、师资配备、监督和管理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9所高等学校为样本,对其通识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学生选择自由度过小;应用性、工具性课程偏多;各高校课程高度相似,但特色发挥不足;当下对通识教育理解的狭隘化影响到通识课程的设置.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依据一定人才观,重塑通识教育理念,合理划分课程领域;二要处理好应用性与人文性、必修与必需、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要加强通识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刘红 《黑龙江教育》2006,(11):51-52
进入了知识社会后,在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通识教育载体的通识课程弥补了专业课程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实现高校课程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今天,通识教育的意义显得格外深远.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探索了通识教育下的高校课程整合理念和具体的课程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环境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试就高校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做一探讨,希望能推进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香港高校自2012年起推行四年新学制以及新的课程架构,其特点为:(1)课程理念与目标已经超出传统学术与智性发展范畴,开始融入与共通能力、态度有关的元素。(2)课程架构以必修课与分布选修结合为主要特征。分布选修的范畴围绕人文与艺术、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三大知识领域展开,必修科目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大学围绕智性探究,有的大学还在智性探究范畴之外增加语言沟通、共通技能、统整融合的元素。(3)课程内容超越知识探究,关注当代社会重要议题以及未来生活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4)课程发展采取成果为本方法。(5)建立完善的质素保证机制,对通识课程进行定期检讨,从不同渠道搜集持份者意见,对通识课程、教学做出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进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改革策略,最后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通识课程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以期为地方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说明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实现形式,然后分析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优化路径,包括转变教与学观念、提高课程质量、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独立机制、加强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泰州4所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得知,近一半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说明在高校落实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就是开设通识课程并把知识产权纳入通识课程教育,以求建立学生正确知识产权观念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日益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培养环保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开展"环境科学通识教育"极为必要.为本科生开设<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不少大学进行环境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文中针对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案例应用及专业针对性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省属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省属高校通识教育能够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当前我国省属高校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缺乏深入顶层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模糊、课程管理失位和课程评价滞后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努力:一是根据大学生关键能力和通识素养设计通识课程;二是加强有效管理和领导,促进通识课程各主体间的合作与协调;三是促进通识教育间跨学科交流,发挥通识课程的溢出效应;四是建立参与式的通识课程评价制度,提升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军 《考试周刊》2013,(20):151-152
当前,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日趋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通识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众多院校开设了相关美术通识教育课程,然而专业美术所遵循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14.
经典是生命的学问,经典教育以培养"全人"为诉求,应该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一流书籍,读原著,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实现灵魂的完善、精神的丰盈。  相似文献   

15.
地方理工类高校的哲学通识课程建设遇到了较多的难题。地方理工类高校缺乏相关哲学专业的人才储备,开设哲学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很难找到切合本校与学生实际的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自己筹备编写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很难兼顾到哲学性与本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论文是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批改论文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学生也无法从批改中受益。另外,哲学通识课程更适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要“在场”共同感受哲学的魅力和味道,在线课程建设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4,(A3):156-157
"留学经济"是近年来经济领域新出现的一个热点,随着全球一体化加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内高校在生源减少与扩招的影响下,竞争不断加剧。在此种背景下,只有国际化才能提升高校水平。而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课程设置,本文将关注点放在国际通识课程上,从课程国际化内涵出发,考察高校通识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此种形势下国际通识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如: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增强对课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广泛挖掘,恰当规划,不断充足课源,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政策,健全机制,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网络资源建设和品牌课程建设;调整课程内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重视教材建设;加强引导与管理,健全质量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多门植物类通识课程。在地方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植物识别与应用",以趣味性、科普性为特色,旨在利用"互联网+"模式,普及与植物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文化内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植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检讨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基层辅导员的首创性思考和实践,就是指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转化成课程。相应的辅导员角色形象、思维方式和履职模式应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加以转化。推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根本动力是辅导员工作场域——学校以及辅导员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定位所决定的。辅导员实际工作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国防与军事理论等通识课程教学的融合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黄成  郑志群  王亚希 《文教资料》2010,(24):192-194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桥梁引起了各类高校的重视。本文针对高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提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模式,以期对高校通识类课程教学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