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高 《孩子天地》2013,(7):36-37
"在商业方面出类拔萃是一种最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中最著名的艺术家。波普艺术采用广告和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中的图像。安迪·沃霍尔最杰出的作品是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那些影星肖像——这些肖像在他当时的作品中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作品探讨了如雷贯耳的名声、风情万种的红颜和似水流年之间的关系。同时,安迪·沃霍尔向当时司空见惯的观念发起挑战:艺术是什么?美术和大众文化之间似是而非的界限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波普艺术.在风格上反对现代主义艺术后期愈发形而上的抽象形式;在理念上对抗现代主义的纯理性思维和精英文化观念:它热衷于在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中需找创作基源,消解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积极面对后工业社会环境下商业因素对艺术创作、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影响。波普艺术作为在20世纪60、70年代广泛流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艺术流派,在艺术实践和文化理论方面,为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启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和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风格,是充分发展且持续连贯的艺术。它起源于英国,但美国的波普艺术真正成为了国际潮流。世界艺术中心由此从巴黎转向纽约。波普艺术在图像方式和材料运用两个方面造成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彻底完结和解体。  相似文献   

5.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请你仔细盯住这幅画看看,是否看见一个个小多边形从中间由小到大地在向四周不断地扩张呢?这种视幻现象的发现被20世纪50年代现代派画家所应用,创造了各种"光效应艺术"(OPART)。视幻同错觉一样,也是最具形式感的设计方法之一。称之为"光效应设计"。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由于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  相似文献   

8.
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波普艺术的领袖——安迪·沃霍尔,他是橱窗设计师、书籍插图画家还是广告设计师?是丝网画画家、电影制作人还是唱片制作人?是出版传记作家、发行杂志的经营者还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画家”才是安迪沃霍尔最恰当的头衔。  相似文献   

9.
"85艺术思潮"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85艺术思潮"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中国人观念上的整体面貌,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对其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85新潮、波普热、后波普等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认为波普现象已不再是主流或最前卫的艺术形式;真正的艺术是贴近生活、表现生活,使艺术向大众靠近。  相似文献   

11.
漫谈波普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艺术作为美国60年代的流行艺术样式,正是对艺术自身"破"与"立"的找寻,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艺术思维,从而丰富了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可视空间,波普艺术虽然流行时间不长,但从其"破"旧艺术形式,与"立"新艺术形式的角度上来看,对于我们时下的艺术创新仍能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其幽默艺术。这种幽默艺术,在其"幽默即真实"理念的指导下,体现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带刺的幽默和20世纪50年代柔性的幽默,且与其语言的幽默密切相关。张天翼儿童文学作品的幽默艺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的幼儿教育,幼师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教学艺术的认识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着一个历史过程。在西方,关于教学艺术的认识从昆体良就开始了,到夸美纽斯有了一个飞跃,而在20世纪50年代"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中,教学艺术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中国,虽然古代教育家也讲究教学的艺术,但对教学艺术的自觉认识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也有了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现成品”艺术作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形式,自杜尚以来不断开拓艺术实践的现实疆域,在波普艺术运动中更是达到全面发展。波普艺术家通过对“现成品”实践方式,强化了波普艺术的大众性。文章就波普艺术家现成品实践的理论背景、创作态度和实践形式进行梳理,对其方式、样态、诉求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了“现成品”艺术实践在波普艺术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要倾向,讨论其间“现成品”实践的形式变迁,以此揭示波普艺术的形式特征及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部分艺术流派简介之六——波普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 《江苏教育》2008,(18):F0003-F0003
波普艺术又称流行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朱争平 《新读写》2013,(7):127-128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祥于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爵士乐的根基来自“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以后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40年代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波普享乐主义思潮,以社会大众(中产阶级)为主体,以物性享乐和欲望满足为原则,借助现代媒体传播其价值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时尚的、艺术的和性的享乐主义等类型。波普享乐主义的广泛流行导致人的主体性丧失、传统道德崩溃、社会凝聚力弱化、个人主义泛滥等后果,对欧美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波普享乐主义滋生、蔓延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准确把握其理论实质和社会危害,对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增强自身的鉴别力,有效防范和自觉抵御各种伪文化的侵蚀,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流行与信息时代的文化,以大胆创新的主题、材料和形式,结合音乐,服装,电影和绘画,在当今大众文化和用毕即弃的新物质文明中,波普设计无疑成为迎合新生活方式、新观念的最好道具.  相似文献   

19.
波普艺术风格是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趋向的产物,对时装设计的风格方向产生引领作用,它帮助人们解开时尚的密码,诠释21世纪的着装符号。波普艺术风格在时装设计上的应用无所不在,主要从色彩图案等构成要素的应用上进行探讨和说明,力争把握其精神实质,将艺术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时装市场行情,有效地将波普艺术转化为时装设计的创新动力,努力探索时装设计的新形式、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流行艺术运动在英、美等国家的蓬勃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流行艺术范式应运而生。基于甄别取向,该范式以其鲜明的文化包容和艺术欣赏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昭示着我国应当构建一种基于文化和审美等多维向度的、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体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