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的丹麦是欧洲一个资源缺乏、国力较弱的国家,正是靠着不断地创新成为欧洲非常富裕的国家。作为丹麦著名学府,奥迪斯兰德斯学校在创新素养的培育上有着自己的探索和独到的经验。CIE课程正是大同中学借鉴其经验自主开发的课程,以期通过中西智慧的交融寻找到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樑  张伟峰 《上海教育》2023,(Z2):11-12
<正>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此,上海市大同中学正积极参与区域整体实施创新教育的实验项目,通过以项目研究不断深化学校创新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基础:CIE创新素养培育课程的构建2010年学校以市级项目“学校课程统整实施的深化研究”为抓手,借鉴丹麦奥德斯瑞德寄宿学校三个小木屋(创意之屋、创造之屋、创业之屋)的跨学科教育理念,启动了CIE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试图打破传统班级、课时与教法的局限,找出一条适合我校特点的创新素养培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顾志跃 《上海教育》2013,(16):23-23
"CIE"的实质是以一次真实的创新体验活动为载体,全开放地让高中学生围绕一个命题,按创意形成、创造实践、创业构思三个阶段真实地去做一次创新活动,体验什么是创新,学会怎么做创新。高中生的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由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组成:创新能力则由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知识组成。围绕着这众多的成分,能否设计一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依托“一中心多基地”平台,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区域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一是建设包括学科基础型课程、拓展丰富型课程及活动实践型课程的三维课程体系,充实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载体;二是通过建立“三维度四层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工具,制定学校创新素养培育项目考核标准,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切实落地;三是建立完善教育科研制度和师资培训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切实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与其说我们是在探索创新素养培育的路径,不如说我们通过实践来回答对高中真正价值的追问。我们认为只有面向全体,才会让创新苗子脱颖而出,否则过早地贴上了"标签",反而不利于学生培养。对于高中而言,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上海在创新素养培育过程中特别强调高中课程改革在"选择"上的突破。强调选择在本质上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而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学》2012,(9):11-13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而学校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则是关键。上一期,本刊介绍了大同中学以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平台的校本课程,展示了大同中学近二十年来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本期,我们将大同中学在"CIE"课程系列的开发和实施中所取得的经验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从培育创新意识入手,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创新素养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关键特征,学科教学是落实创新素养的主阵地,厘清创新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以生物学科为例,系统分析了创新素养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关系,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载体,以期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明确方向,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和优化教学方式将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在学科中更好、更早地落地,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关于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从培育创新意识入手,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中,通过培养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师范院校,为了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也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这一措施似乎并不比不断地改进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课程等措施更有效。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多课程教学结合法,并以"高等数学"与"C程序设计"两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例来探讨其对培养研究型教师起到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回顾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实践途径,应当在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编写中,通过强化责任担当,为学生创建创新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及创新教学能力,立足课程实施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中化学课程要重视创新素养培育,通过化学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化学课程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学习方法、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等手段,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然后分析了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接着提出了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中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最后对班墨奚工匠文化课程教学中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4.
林唯  华佳齐  慕萃 《现代教学》2013,(10):15-16
在创新实验实施的过程中,上海市闵行中学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更是其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让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与学生一同成长,进而最终培养出一支创新型的教师团队,比单纯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更加重要。本期该校介绍了如何搭建各种平台让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德尔菲法,对我国教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素养”框架进行探索性建构。该框架以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以国际上关于资优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理念为借鉴,以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三维说”作为一级指标的建构依据。通过三轮德尔菲法对三个级别指标进行意见征询,综合吸纳12位专家意见,建构起以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专业精神素养为一级指标,并包括12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的中国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素养”框架,各素养指标之间呈现出互依共生性、权重均衡性与发展协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就“课程教学——嵌入式实践——主题拓展”三个方面提出针对师范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素养的培养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落实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探索高中教育摆脱应试模式的路径,开启高中教育新局面,上海市教委在2010年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促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试验"中,启动了"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该项目一方面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怎么在现行的高中教育教学体制中实施并实现,为高中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提供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7.
刘锋 《现代教育》2022,(3):23-26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架构,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内容关联性差、校本特色缺失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滞后于时代发展。以“基础性课程、特色课程、特需课程”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特色建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实施模式创新、教育资源融通、评价激励完善,促进了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11,(12):28-33
这是我和市三女中师生们一起经历的故事,是我们共同走过12个月,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凝聚着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一年中不下10次的智慧把脉,凝聚着上海"高中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组"诸多专家的心血,还凝聚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独到眼光与倾力支持。我试图用"戏剧"的方式、用原汁原味的再现来展现课程的价值,展现一个全新的学生世界,他们正在挑战着小小的课堂、权威的教师和传统的学校,甚至是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以一种课程的力量"。"我非常看好市三女中‘教育剧场'课程,它是一所高中难能可贵的创新,这门课程正在释放着‘人类社会实验室'的强大功能。"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核心素养下,教师应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一学科的生活性与实践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从而切实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真正在教学中做到"立德树人"。为此,本文主要结合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及相关教学案例,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价值,探讨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提供具备参考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教育理念落实的基本载体与鲜明体现,教育理念的变化必然深刻地反映在课程改革上。从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如下几个教育理念必将在未来引领课程的深入变革:一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个体,促进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应有的彰显与开发;二是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育,大力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与所有学生创新素养的不断提升;三是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素养与国际视野的人才。这几个理念从观念层面看,已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