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只有到了新感觉派的出现,中国的都市文学才真正以令人震撼的面目登上了文学的舞台.倏忽的都市生活是新感觉派追逐的目标,他们把它定格成变幻莫测的艺术画面;都市、都市经验、日本新感觉的影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抒写决定意义;都市成就了新感觉派,也毁掉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2.
魏李娟 《现代语文》2009,(12):67-69
施蛰存与中国新感觉派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但是相比该派的中坚分子刘呐鸥、穆时英的新感觉作风,其小说的新感觉特色并不明显,而是在新感觉以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主要的是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仅仅用新感觉来概括其小说特色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异端分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感觉派是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日本新感觉派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从中日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的关系来说,日本新感觉派不具有心理分析的特点,而中国新感觉派却包含心理分析小说。究其原因,一是我们在接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同时,对其就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似乎一切具有现代主义因素的作品都成了新感觉派;二是由于中日新感觉派解体以后,重要的代表作家多数转向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因此,中国文坛也就将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一个小说流派.本文试对新感觉派的流派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促进新感觉派流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曲敏 《文教资料》2009,(6):38-39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但二者之间又存在本质的区别,本文着力从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7.
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感觉派小说,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从而把握此小说流派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32):188-189
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开路之师 ,刘呐鸥的小说在以“丑”为审美主题的开拓上 ,在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物化的处理上 ,在追求瞬间感觉的艺术技巧的探寻等方面与日本新感觉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异质性 ,没有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1.
穆时英小说研究趋势是一个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走向内部研究的过程。从租界文化角度较为详尽地论述穆时英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穆时英的小说创作。穆时英的上海租界小说具有前沿性,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都市文学或特区文学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与穆时英是同时以小说的形式书写三十年代初期大上海的作家,相比较而言,茅盾在《子夜》中采用史诗般宏大而严谨的艺术结构展示都市的全貌,是他理性化倾向的气质表现;而穆时英则在用极其细腻的感觉体验繁华都市的喧嚣与不宁,品味都市漩流中的洋场意味。  相似文献   

13.
孤独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穆时英及其小说人物关于都市的内心体验。无家的漂泊、情感的虚空和精神的隔膜是穆时英书写都市孤独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咱们的世界》体现出穆时英对“力”强烈的崇拜,这种“力”包括了以金钱为代表的权力和以身体为代表的蛮力.家道中落的家庭背景让穆时英明白了人情的冷漠,家人对自己巨大期望同自己难以改变家庭现状的矛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这二者正是穆时英对“力”崇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上海的狐步舞》是新感觉作家穆时英的作品,该小说在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创新,并且作为现代都市的棱镜解剖畸形都会化也是共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6.
刘菲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31-132
新感觉派作家代表人物穆时英的都市小说,体现了都市人对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迷恋,反映繁华都市背后道德松弛下的堕落,以及对物欲横飞世界中人性尽失的哀婉这三重情感基调。拟对这三种基调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穆时英在其小说集《南北极》中对暴力细腻而浓烈的书写,以及其中呈现出来的同“普罗文学”大异其趣的施暴/受暴模式在当时即引起了左翼文学批评界的不安,而穆时英对其创作的“自述”则强调了他特殊的文学旨趣。《南北极》并非自觉地对“普罗文学”的皈依,它是穆时英的一次文学冒险。包括《南北极》在内的现代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产生的缘由及其本身的审美追求,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小说后期的以新感觉为主的都市小说,在文本的叙述上存在着圆形结构的模式。从情节到人物的深层次分析来看,小说文本里都有着情节与人物情感上的扩大、缩小、回归的独特叙述。论者试图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剖析穆时英小说叙述里的圆形。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它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唯一的接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最完整的都市小说流派。本结合中国新感觉派作家的部分作品综合分析了五四新化运动、日本新感觉派、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美学这四种因素是如何影响该流派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